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文化中原 >> 中原群英 >> 正文
释延武 功夫是怎样练成的
http://www.hnta.cn 2008-10-15 来源: 点击:

陈更生/图  

    2008年8月,智利。释延武随河南文化代表团南美之行的最后一站。
    偌大的表演台上,释延武刚扎好马步,一个身高近两米的异国壮汉走到他面前,抡起拳头“嗨”地一声怒啸,“砰”地一声响亮。
    或许是倾尽了全力,这位当着职业拳击手的壮汉甩动着击打过的手,龇牙咧嘴颇显痛苦地看着面前的释延武:头皮破了,血流了出来。
    台下一片惊呼。
    释延武收起马步,冲比他高出近一头的壮汉友善地笑说:“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再打一拳!”
    台上,壮汉目瞪口呆;台下,掌声雷动。
    掌声中,释延武再次扎好马步;静寂中,一根玻璃杯口粗的木棍被抡圆了狠狠地砸在释延武淌血的头上,“咔”地一声响亮,断了。
    重拳。木棍。
    表皮破,骨不折。
    “中国功夫!”“中国功夫!”台上台下,欢声雷动。
    “这孩子适合练武”
    1970年,确山县一个靠山的村子里,一个虎头虎脑的孩子呱呱坠地,他的名字叫李耀武。
    耀武6岁,一个年逾花甲的老者来村子卖艺时,看见了耀武,对耀武父亲说:“这孩子适合练武!”父亲面无表情,但激了老者一句:“你露一手让我看看!”话音刚落,老者身形一晃,人已蹲在了一米多高的八仙桌上。
    若干年前的一个冬天,耀武的父亲被人绑了票,反扣在村后山上的一个大水缸里,当家人拿钱赎出他时,脚趾冻掉了四个。回到家,他就有了这样的想法:咱不欺负人,但不能被人欺负。
    “要想不被人欺负,就得有个好身体,会武功。”父亲每给耀武讲这桩旧事,末了总这么说。
    现在,机会来了。
    同村的五六个孩子跟着老者学起了武术。白天,老者教孩子们六合拳的套路;晚上,他单独给耀武“开小灶”,教他金钟罩、铁布衫等护体功的法门。
    一晃三年,老者沉疴在床。临终,他拉着耀武父亲的手建议把耀武送到登封进一步学习功夫。然而,父亲犹豫了。在他的意识里,有一点粗浅功夫,能够看家护院不再受人欺负就行,何况,耀武还是个不到10岁的孩子。
    但耀武却铁了心要去。“父亲只是想让我‘看家护院’,可我更想做一个仗剑走天涯的侠客。”俗名李耀武的释延武这样诉说着他最初的理想。
    “愿意拜我为师吗”
    1980年,登封武术体校开始面向社会招收第一批学员。
    虽然有一些功底,但10岁的耀武还是在学校感受到了苦和难熬:白天,不仅学武术还要学文化课,晚上,就铺着草苫睡在冰冷的地上。
    因为“会两下子”,耀武一到学校就当了班长;当了班长,他就觉得一点儿不能比别人差;不能比别人差,那就得多练,所以,他常在半夜时偷偷起来跑到操场上打套路、踢砖、劈木桩。
    没有手表,他就在每天睡前喝水喝到肚子胀,然后在尿憋时起床。
    1982年深秋,时任副校长的孙田把耀武叫到屋里,开门见山淡淡地问:“愿意拜我为师吗?”
    耀武一阵惊喜。第二天,他思忖再三,买了两瓶“四特”,掖进怀里去了孙田的屋里。
    看到酒,孙田眉头微皱,语重心长地说:“你资质不错,我想多教你一些东西。在这个学校资质不错的人不止你一个,知道为什么我挑中你吗?”孙田顿了顿,又说:“有些东西是不能轻易传人的,会的人多了,就会良莠不齐,甚至贻害社会。”
    “我懂了,师父!”耀武说。
    “‘师父’你先甭忙着叫,把酒拿回去吧。”
    几分钟后,耀武再次来到孙田的屋里,跪下,郑重地磕了三个头,叫了三声“师父!”
    点穴、“贴身靠”(近距离搏击的一门功夫),孙田送给耀武两样“东西”。
    同样是这年秋天,耀武去了一趟白马寺。
    这一趟,耀武是瞒着父亲去的;这一趟,用了12年的“李耀武”这个名字,随着“三千烦恼丝”的飘落而淡去。
    佛门中,自此有了一个释延武。
    “不能只做一个武夫”
    1984年,释延武被学校选拔参加了全省武术技能大赛,一举获得全省套路冠军。
    是时,释延武已不再满足于学校的套路教学,他希望得到更多的“高人”指点,然后去追寻“行侠仗义”的梦想。
    河北沧州、广东佛山、山东临沂、湖北武当……听说出武术高人的地方他着实去了不少。
    1986年,16岁的释延武再次来到登封时,恰逢少林寺组建武僧队,在外晃荡了近两年的他毫无悬念地通过各种考试,成为最初的14人队员之一。
    白天,他们练套路练搏击,晚上,他们练搏击练套路。释延武渐渐觉得自己明白了一个道理:武术的精华,就是能打能挨。但同时,他也有了困惑:学习功夫,就是为了能打能挨?
    释延武无法让自己从困惑中跳出来,甚至把这困惑和自己的理想搅和在一起,从而产生了新的困惑:就算我能打能挨,就算让我去“行侠仗义”,充其量只是以暴制暴,和社会的文明格格不入。
    习武到底有什么用?这个困惑成了释延武所有困惑的焦点。
    终于有一天,时任少林寺主持的释永信把武僧团带到了广州,然后带出了国门。
    表演。武僧团的表演,国内,国外。一次,两次……次次轰动。
    紧锁在释延武心头的“眉头”舒展了:练武,也是为了把中华功夫发扬光大。他甚至觉得,当武术被“像一张名片一样四处散发时,朋友就会越来越多,了解它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1992年初秋,释延武成了武汉体育学院的一名学员。他说,要把中华武术发扬光大,“不能只做一个武夫”,还得有更多的理论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
    回想起自己的习武经历,释延武说,在武汉上学的4年,让他反思了很多人生的东西并产生了“嬗变”:从“看家护院”的需要到“行侠仗义”的理想;从“行侠仗义”的理想到把中华武术发扬光大的念头。
    “这4年,我不是一个好学生。”释延武笑说,“我太忙了,大部分时间在北京和国外。”
    在北京,是因为武警总部到学校挑选教练时相中了他,他成了武警总部的特邀教官,负责特警和军校学员的套路和散打技能的教授;在国外,是他要把他的散打技能等展示给全世界。
    从这时起,释延武代表少林武僧表演团应邀出访过五大洲96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过近200次的比赛、表演和教学。
    “您告诉了我什么是功夫”
    2007年夏天,六国军事组织在俄罗斯举行反恐军事演习。
    在新闻中心,作为中国武警教练参与此活动的释延武正在接受采访时,一位外国武官走到他身边,通过翻译轻蔑地对他说:“你们的‘功夫’在我眼里全是花拳绣腿!能告诉你什么是功夫的,是我的士兵!”释延武坦然而笑:“你可以让你的士兵来试试我的‘花拳绣腿’。”
    傲慢的外国武官或许是为了“保险”,一下子喊来了七名士兵。
    释延武沉稳地扎下马步后,一个,两个,三个,七个士兵用他们的拳,用他们穿着军用靴的脚,用他们的肘,用他们的膝,狠命地击打着释延武的裆、软肋、头、胸、咽喉……
    在场的人员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军演的最高指挥者快步走下主席台,紧紧地抱住了释延武……
    挑衅的武官满脸羞愧,带着他的七名士兵列队向释延武敬着军礼,说:“您告诉了我什么是功夫。看来,我的士兵要做的训练还很多……”
    2008年6月,已是中国少林武术研究会会长的释延武注册成立了“中华少林禅武医发展公益基金会”,把“对弱势群体进行救助”列为基金会的主旨之一。无论再忙,都要坚持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习练内功和散打、拳术的释延武,对“功夫”又有了新的思索:发扬光大,还要造福社会。

作者:刘向东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