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与原文无关)
孙庄位于郑州市西部郑上路南侧,与陆军一五三医院毗邻。据孙氏家谱记载:“系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孙坡村迁来定居后建村”。据传清乾隆年间。此地有一海滩寺,也叫白确寺(寺址在现一五三医院大门附近),寺内老和尚无恶不作,横行乡里,激起民愤,群起驱赶恶僧,火焚庙宇,周围大片庙田荒芜,原居住在孙坡村的贫穷孙氏三兄弟,迁移来此垦荒。因皆系孙姓故名孙庄,后繁衍至今已成为1500多人的大村庄。
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至光绪末年(1908年),孙氏家族中共出了翰林二人,进士三人,拔贡四人,县长、秀才多人。是当时荥阳东部郑州西部较有名气的名门望族。据查孙氏家族中最早进入仕途的是孙树之,他幼时家贫,靠其兄孙均卖豆腐为生,供其读书,他勤奋好学,于1825年(清道光乙酉年)获拔贡衔,在山东禹城、菏泽县任县知事,因政绩卓著,民众集资赠一匾额,上书“同卿仁慈”悬挂在孙宅大门上直到民国初年。其长子孙钦昂,他也是1825年拔贡,1855年(咸丰五年)中举,1856年中进士,钦点翰林院编修,甲子年调任广西学政,福建省兴、泉、永道,官居三品。其季子孙钦晃也是进士出身,1868年任刑部主事,广西庆远府知府、桂林府知府。孙树之之孙钦昂之子孙综源,于清光绪十一年(1875年)钦点翰林,尊其父孙钦昂为“老翰林”,故人称“小翰林”,习称“父子双翰林”,加上孙钦晃也是进士出身,三人合称“一门三进士”。为此皇加封孙树之资政大夫(文官二品),其克孙均追赠中宪大夫(文官四品),以示对其兄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