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年间,小城郑州出了一位大官,名叫王德用。他和包公一样有着一张黝黑的标签脸,人送雅号“黑王相公”。
王德用(980~1058),字元辅,宋郑州管城(今郑州市)人。将门出身的他不仅继承了祖传家业,而且将其“做大做强”,以青出于蓝的超水平发挥,一举跻身良将行列。
至道二年(996年)夏,16岁的王德用随父王超出征,反击西夏李继迁。别看人小,王德用已身肩“先锋”头衔,领着他的先头部队与敌大战铁门关。最终,这个初生牛犊打赢了,他的个人处女作同时精彩诞生——斩得敌首级13颗。
随后再战乌白池。宋军见敌锐气盛,主帅王超犹豫不定。王德用挺身请缨,得精兵五千,转战三日,将敌击溃。王超心里暗叫后生可畏,脸上却透着嘉许,拍着王德用的背,丢下一句:“王氏有子矣!”
王德用牢记父亲的教诲,几年工夫,还真在军界弄出了名堂:内殿崇班、殿前左班都虞侯、英州团练使、步军副都指挥使、定国军节度使……最终坐上了“大军区司令员”的交椅。
明道年间(1032年~1033年),契丹人又来欺负北宋,张口就要这个要那个,不给就以动武相威胁。朝廷很头疼,思来想去,想起了王德用。一纸调令,王德用就到了真定府对敌斗争最前线。这招果真灵,契丹人听说王德用来了,立马规矩起来。末了,只得和宋握手言和。
凭着实力加勤奋,王德用成了朝廷圈定的“重点培养对象”,他的职级也呈步步高的良性发展态势,从基层到中央,他任过职的大小文武名头能装一箩筐。而他“名片”上标示的最高头衔更是震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拗口的文职官名多少让人有些犯晕,但它确实是宰相的别称;还有武的:枢密使,这个约等于“中央军委主席”。
戎马一生,练就了王德用过人的武功。史载“德用素善射,虽老不衰”,一次,辽国使者造访,王德用作陪。其中的一项娱乐是到演武场比试箭术。来使大概有两把刷子,想先声夺人,上来就拉弓搭箭,“嗖——”,飞矢稳准狠地扎进靶心。喝彩声中,辽使一脸得意。轮到王德用了。尽管大家都知他武艺高强,但现今老了,他还行吗?只见老人家气定神闲,运足力张满弓,放箭——啪——奇迹出现了:他射出的这支箭从尾部把辽使射中的那支箭生生劈成了两半!盖了辽使一个脆响帽儿。后来,人们给这种神奇的箭法起了个神奇的名字——“劈薚箭”。
王德用虽然相貌黑色素指数偏高,但德、能、勤、绩样样不差,出将入相轻松搞掂,属于那种难得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可即便如此,还是有“红眼病”们要参他的不是,而攻击的焦点就是拿他的相貌说事。于是,“貌类艺祖(指赵匡胤)”成了王德用不可饶恕的弥天大罪。老先生犯难,这个“错误”改起来实在不易。“貌类艺祖,盖父母所生”,王德用只好在谢罪书上写下这样的“深刻反省”。
挤兑王德用的官员中,御史中丞孔道辅是居功至伟的一位,害得王德用被贬官下放。后来,这位孔大人病死了,王德用的一位朋友恨恨地对他说:“这就是害您的人的下场!”没想到王德用却说:“孔道辅在其位言其事,怎么能说是害我呢?可惜朝廷损失了一位直言忠诚的大臣。”他讲团结、顾大局的高尚风范给同事们现身说法,上了一堂生动的“组织教育课”。
王德用历真宗、仁宗两朝。这位超期服役的“老兵”终于在古稀之年得皇上恩准光荣致仕。可没过两年,仁宗皇帝“整合人力资源”,心血一上来,点名要“返聘”王德用。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年迈的老臣强打精神,迈着颤悠而坚定的步伐,重新走上了“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岗位。
没多时,这位可敬的“黑王相公”就耗尽余热,在任上鞠躬尽瘁。他身后得到的荣誉称号是:赠太尉、中书令,谥武恭。
今新郑市龙湖镇荆王村,就是老人家的长眠地。 (在原文基础上略有改动,图片来源网络,与原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