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 正文
“十一五”时期我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情况和“十二五”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
http://www.hnta.cn 2011-2-10 来源: 点击:

“十一五”时期我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情况和“十二五”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十一五”时期全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省旅游经济保持了年均25%以上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高出全省GDP增长速度10个百分点以上,旅游产业发展各项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全省旅游接待人数、旅游产业综合收入分别排在全国第6、第8,居中西部地区首位。“十一五”我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一是产业发展氛围进一步浓厚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设立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专题研究伏牛山生态旅游发展。省人大出台了《河南省旅游条例》,省政协对旅游业进行了专题调研,各市县也都召开高规格的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出台了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各级领导的旅游意识和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程度空前高涨。二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全省现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7个、A级景区185家、星级酒店512家、旅行社1158家,分别比2005年增加23家、97家、87家、229家。“十一五”期间,全省完成旅游投资总超过400亿元,招商引资签约合同金额超过500亿元。与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分别签订了授信额度达20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在巩固提升已有景区水平的基础上,又开发建设了一批新的旅游业态。三是旅游惠民富民效应进一步扩大。“十一五”以来,“焦作现象”、“栾川模式”、“西峡经验”等通过发展旅游促进经济转型、带动农村致富的经验,在全国旅游业界引起巨大反响。2009全省各级财政投入加上全省数百家景区、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全年打折让利面额价值达70多亿元。2010年通过发放免费旅游消费券、错峰免费游、门票打折、对特定人群优惠等各种优惠措施,全省旅游为游客打折让利面额价值已超过100亿元。全省已有72家博物馆、纪念馆以及黄帝故里、中原大佛等景区已免费向游客开放。去年实施了“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支持128个村和10000户农家乐发展旅游,共计为农村提供了10万个就业岗位。四是文化旅游融合趋势进一步形成。先后推出了《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君山追梦》、《水秀》等大型实景旅游演艺节目以及《禅武不二》、《少林武魂》等室内舞台剧目。其中,《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被评为“中国十大旅游演艺节目”。《少林武魂》节目在美国巡演5个半月,创中国文化团体国外巡演时间最长记录,载誉回国后又在北京、上海等地巡演,被文化部授予“优秀出口文化产品服务项目奖”。五是旅游开放带动功能进一步强化两次成功举办中国(郑州)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召开了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旅游专门委员会成立大会,组织了国际旅小姐冠军总决赛及巡游等大型活动;组织承办了中部崛起旅游论坛、北方旅游交易会、豫台旅游高峰论坛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河南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先后与加拿大安大略省、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签定旅游合作协议。开通了河南与韩国、河南与台湾等地的直航航班。与北京、陕西等9省(市)签署了旅游战略合作协议,形成工作联动机制,逐步实现品牌共建、资源共享、市场共推、交通共联、客源互送。

二、我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十二五时期,我省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旅游经济强省为目标,以集聚区发展、目的地打造、集散地建设、度假区开发为重点,以龙头带动、项目支撑、企业培育、市场运作、品牌引领、服务提升为抓手,以完善政策法规和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坚持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围绕三个一大两个加快,强化政府主导、优化要素融合、突出产业经济、推动做大做强,切实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一)突出一个转型。在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的指导下,努力推动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具体讲就是实现六个转变:即从单纯的观光旅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转变;从单纯的景点景区向旅游目的地、产业集聚区转变;从单一的门票经济向综合的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型发展向精细化运作转变;从资源依赖型向产品创新型转变;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转变,在转变中提升,在提升中增效。

(二)找准两个位置。坚持两个高于目标,即我省旅游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旅游平均增速,高于全省GDP增长速度。力争到十二五末,我省旅游业在全国旅游发展中成为一省三地,即建设中国旅游经济强省,旅游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前五位。建成全国重要的以中原古都、黄河文化、姓氏根亲为主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新兴的以伏牛山为中心、南太行和大别山为两翼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有影响的以武术、杂技、太极拳为代表的功夫旅游目的地。力争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中成为六大产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产业;建设中原经济区、推动改革创新的先导产业;发展产业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产业;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动力产业;带动就业、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塑造河南形象、扩大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

(三)抓住三个重点一是大项目带动十二五期间,要着力建设10个投资超10亿元的重点旅游项目、培育10个投资超20亿元的旅游产业集聚区、打造20个重点旅游小镇(其中每个市至少要有1个)、发展300个特色旅游村(每个县至少要有1个)。二是大企业培育十二五期间,着力培育10个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其中3个以上实现上市),建成30个五星级酒店(每个市至少有1个),打造50个特色餐饮企业(每个市至少有2个),培育20个旅游商品开发生产企业(每个市至少有1个)。三是大品牌引领十二五期间,着力打造105A级景区、发展10个旅游强县、策划10条旅游精品线路、推出5个旅游演艺品牌。通过知名品牌的打造和引领,全面提升我省旅游业发展水平。

(四)强化四个措施一是强化政府主导。即用政策主导产业发展,用法规主导市场秩序,用规划主导资源开发。二是创新体制机制。组织专门调研组对小浪底风景区、少林寺武术馆进行调研,探索小浪底旅游局整合资源作为景区经营管理的试点,推动少林寺武术馆打造品牌,作为多业发展、多元经营的试点。同时,支持各省辖市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企业重组、联合,走规模化、集团化的发展路子。三是推动资源整合。整合营销资源,形成政府和企业分工合作、省市县捆绑联手的营销模式。整合景区资源,支持发展好、有实力、潜力大的企业整合旅游资源,壮大景区规模、提高景区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水平。四是加强多方合作。在加强与境外多方旅游合作的同时,主动出击,多方联络,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区域形成互动。利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契机,加强与周边省市合作。加强与重点旅游市、省直有关厅局、有关大专院校和港中旅等大型企业的合作,在旅游研究、资源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五)做到五个同步一是坚持政府、市场两个作用同步发挥二是坚持城乡两个板块同步发展三是坚持硬件软件两个环境同步优化四是坚持境内境外两个市场同步开拓五是坚持纵横两个链条同步延伸

“十二五”时期也是全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关键时期,旅游业要找准定位,积极融入,努力做到“五个六”,力争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有更大的责任和担当:思想认识上,强化“六个意识”:机遇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功能定位上,发挥“六个作用” 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中的支撑作用、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催化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中的承载作用、在民生保障与改善中的促进作用、在对外开放中的先导作用;工作重心上,打造“六个支撑”:形象支撑、项目支撑、企业支撑、品牌支撑、集聚区支撑和市场支撑;在支持体系上,强化“六个保障”:组织领导保障、政策法规保障、体制机制保障、人才智力保障、投融资保障、环境氛围保障;在实施效果上,实现“六个融合”:产业融合、要素融合、区域融合、条块融合、效益融合、力量融合。

三、2011年我省旅游工作的初步打算

总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精神,以大力发展、做大做强,推动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转变为总体要求,坚持“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突出“三个一大”和“两个加快”,以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经济为重点,着力抓好重点项目、龙头企业、产业集聚区建设,着力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着力提高旅游业服务质量,着力提升旅游产业的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水平,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和综合效应,为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好局和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工作目标是:力争全省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2.92亿人次,同比增长13%,其中:入境游客174万人次,同比增长20%。旅游总收入2626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旅游创汇5.97亿美元,同比增长20%

重点任务有八项:

(一)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一次会议精神,启动实施我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修订完善“十二五”规划,尽快定稿并上报省政府审定。同时,着手编制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相配套的旅游规划。

(二)落实国务院41号文件和责任分工方案,进一步营造良好发展氛围。积极推动我省贯彻落实国务院41号文件的意见责任分工方案的下发。推动调整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协调指导委员会”,形成工作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与部分省直有关部门、有关省辖市、有关旅游院校和重点旅游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形成左右协调、上下联动的发展氛围。分类别、分层次、分步骤,加紧制定旅游行业技术法规。以修订《河南省旅游条例》为抓手,建立旅游法规体系。特别是要借鉴云南等地的做法,加紧制定温泉旅游、高尔夫旅游开发建设与服务标准,规范新兴旅游业态的发展。

(三)抓好项目建设,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一是启动全省精品景区建设工程,在今年已创建成45A级旅游区的基础上,力争明年再创建235A级旅游区。二是继续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力争全年完成旅游投资超过200亿元,招商引资合同金额超过200亿元。三是继续实施“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重点抓好128个特色旅游村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规范和提升10000户农家乐发展。四是抓好红色旅游。五是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六是制定出台支持旅游商品研发销售的优惠政策,建设旅游商品研发基地。

(四)创新营销手段,强力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一是整合营销资源,重点围绕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及周边省份为主的国内市场,以韩国、俄罗斯为主的东亚市场,以德国、奥地利为主的欧洲市场,以加拿大为主的北美市场、以新马泰为主的东南亚市场以及港澳台市场,大范围覆盖、多层次宣传、立体化营销。二是重点办好“中华文化游”主题年系列活动、中原经济区旅游合作交流活动、豫台旅游高峰论坛、三门峡黄河国际旅游节,认真筹备第三届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三是强化网络营销,进一步提高旅游信息化水平,完善河南旅游资询网,提升网络电子商务水平。依托河南旅游资讯网,在重点客源地建立网络营销基地,确保旅游宣传阵地化、经常化。四是加强与实力较强的省外、海外媒体、旅行商合作,充分利用卫星电视、手机短信、门户网站等,做好我省旅游形象宣传。

(五)强化监督服务,努力提高游客满意度一是抓好省旅游服务中心和小浪底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各市及旅游节点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力争在全省形成较为完善的服务中心网络。在全省启用12301旅游热线,在全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协调增加旅游咨询、旅游接待、旅游购物等功能,抓好旅游交通标识建设,编制发放河南自驾游手册。二是继续开展“旅游质量服务提升年”活动,倡导“以游客为本、让游客满意”的理念,评选并表彰十佳旅游县、十佳A级景区、十佳星级酒店和十佳旅行社和最佳旅游服务人员。三是扩大社会各界的监督。选聘旅游质量监督员,在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省人大常委、省政协常委,省辖市人大主任、政协主席中选聘一批旅游质量监督员,对旅游市场实行动态监督,进一步加强行风建设。四是加强旅游执法,通过引导、整顿、打击等多种手段,净化旅游市场,形成“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真诚服务”的市场环境。五是进一步健全旅游企业安全检查制度,完善旅游信息发布审批制度,建立旅游安全救援体系,营造平安旅游的良好环境。

(六)强化政府统筹协调,积极推进旅游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创新景区管理体制。以政府为主导,支持影响大、实力强的景区,采取托管、联营等方法,对相邻相近的景区实施兼并。重点抓好小浪底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二是创新企业经营机制。探索旅行社混业经营、旅游饭店连锁经营和要素产业联动经营。积极培育大型旅游集团,形成以大旅游企业带动中小旅游企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三是创新投融资机制。创造条件筹备成立河南旅游投资发展企业,联合金融机构推出针对旅游企业的综合授信及其他金融服务。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通过企业上市、项目融资、联合投资、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增加旅游投资。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行业整体素质。坚持引进高端人才、提升现有人才。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对旅游行业干部职工的业务培训和拓展训练,特别要加强导游人员尤其是外语导游的培训,优化导游队伍结构,提升导游队伍素质。要加强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相关方面的联系,建立我省旅游专家库,成立旅游专家咨询团队。重大规划编制、重大项目谋划、重大活动策划、重大课题调研等等都可以让专家参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工作的有效性。

(八)加强机关建设,提高行政效能。以争先创优活动为载体,围绕“两转两提”,着眼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和谐型”机关,加强机关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后勤服务建设,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改善机关干部的工作、生活环境,激发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为全年任务的完成奠定基础。

 

作者:
(责任编辑:志威)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