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服务 >> 任我行 >> 游走神州 >> 正文
川西:记忆中的风景 云朵上的萝卜寨
http://www.hnta.cn 2009-5-22 来源:21CN 点击:
  黑虎的战争硝烟

  羌族,中国西部最古老的部族之一,因战争而从西北南迁到岷江河谷的崇山峻岭中,这里的汶川、茂县、理县、北川是我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自治县。远古的战争、岷江上游的高山河谷、南北地震带的频频干扰都铸就了羌人坚韧的性格。让我们走进羌寨,走近一个历经苦难仍坚韧、乐观、自在的民族。

  6月4日,我从茂县文化旅游局杨局长的电话中得到第一手消息:汶川大地震前,黑虎乡鹰嘴河台存有古碉11座,其中7座完好、4座为残碉,7座好碉中的5座具有储藏室等使用功能,可以顺着木梯攀爬上顶;地震之后,7座好碉中有1座完全坍塌,另6座顶部有0.5~4米不等的跨塌、很多宽度不等的裂缝,震后的鹰嘴河台尚存古碉10座,但都成了危碉,都不能上顶了。另外,大地震毁损了全县90%的羌民居石碉房,“羌寨没了!”杨局长痛心地说。因为传统石碉房的抗震性受到群众强烈质疑,灾后如何重建家园还是未知数,独具个性的羌寨还会劫后重生吗?

  放下电话,我久久无语,为死亡或受伤的古碉、民居、羌族同胞默哀,它们从前的美丽身影不由自主地在眼前闪回。

  今天的黑虎存有古碉上10座,密度和数量均居羌地之首。但在过去,这并不值得炫耀。羌地曾经遍地高碉林立,据记载,仅茂县的小布瓦寨和龙山寨,1949年前就有古碉48座,而两寨人家还不到100户。黑虎在极盛时期则有古碉88座之多。碉楼是战争工具,自然也成为战争打击的目标,在历次战乱中被摧毁数万座,“文革”中又有相当数量的古碉被毁。今天,古碉被拆除的另一原因是为防危碉坍塌伤人,因为古碉多与民居共生,而岷江河谷又位于地震带上,拆碉既免除后患还为建新房提供了上好的原料,似乎一举两得。古碉,这见证羌人历史的珍贵文物急剧减少,命运堪忧。 

  云朵上的萝卜寨

  萝卜寨离汶川县城15公里,直线距离或许就几公里。晚上站在萝卜寨任何一家老乡的房顶上,都可以看见半边大山后面被映亮的天空,那就是县城的方向。

  汶川大地震使萝卜寨的层层土屋夷为废墟,萝卜寨是汶川伤亡情况最严重的村寨之一。地震之后,萝卜寨的原地重建计划已经启动,为了抗震,主体将采用钢筋水泥结构,相信重建的萝卜寨一定会更加美丽,但昔日的黄泥山寨的古朴温馨只能从记忆和图片中去重温了。

  我去萝卜寨是2002年春天。从县城北去,在雁门乡离开岷江河谷后右拐上陡峭狭窄的盘山土路,一路上见不到人家,灰白的碎山石在阳光下反射着刺眼的光,而拐过最后一个弯到达萝卜寨的时候,眼前很突兀地呈现出一片黄土地,丰美田园包围着层层叠叠的黄泥土屋,它是羌区规模最大的寨子,完全是一个小山城的规模,逍遥在海拔近2000米的世外,号称“云朵上的街市”。和一般羌区的石头碉房不同,萝卜寨的房子都用黄土砌建,一般2~3层,相邻的人家往往在结合部借用同一堵墙,各户之间于是紧紧相连,整个村寨几乎一体。那时寨子里已经有两户人家搞起了旅游接待,我投宿的人家主人叫张慧云,淳朴、开朗、勤劳。晚饭后,我在张慧云家的屋顶上闲坐,邻居家的屋顶也都是享受一天劳作闲暇的老乡们,我看见婆婆在给孙子喂饭、汉子和农妇在抽一杆旱烟??大家远远地拉着家常,说着说着,大婶就背着孙子,爬上独木梯、跨过低矮的隔墙过来串门了。通过屋顶走村串户,这是萝卜寨特有的方式。自然地,还可以从巷道中穿梭往来;据说各户之间还有地道相通,那是战争年代的防御体系。地下、地面、地上交通三位一体,为萝卜寨的特色。

  7月是萝卜寨的农闲时节,玉米、荞麦在庄稼地里茁壮生长,女人们并不闲着,在晒台、在院子、在巷道,随处可见刺绣的羌女。羌绣在明清时开始盛行,今天已经达到很高水平。羌族女子用薄薄的樟树皮剪裁出图案,贴在鞋面上绣出各式花纹,扎花、架花、纳花、勾花、平花??挑针、顶针,数十种绣法令人眼花缭乱。  

作者: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