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前到郑州 目睹荒地变繁华
http://www.hnta.cn 2009-12-14 来源:大河报 点击:次
照片上显示的是1954年初春,铁路测量人员正在为修建新郑铁局的第一座火车头体育场而忙碌。当时苗圃街北出口的熊儿河北侧、铁路文化宫的西边是一大片荒地。这片荒地正是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分水岭。照片上两大铁路干线在此“分道扬镳”,一辆老式蒸汽机车正在缓慢地行驶着。而地面上却是杂草丛生、沟水蜿蜒、野兔出没。测量人员在春寒料峭中不畏艰苦,正紧张而又认真地工作着。
我的老家在武汉,是地道的湖北人,父亲在铁路部门工作。就在1954年春,全家人随着父亲的调动而来到郑州。当时,河南省省会刚从开封迁到郑州,郑州铁路局也由原陇海铁路管理局、郑州铁路管理局演升为部属大局,辖武汉、西安、徐州、洛阳等铁路分局,向东一直管到连云港的海边。白手起家的郑州铁路局人才奇缺,铁道部从全国各地急调各类人才援郑,我的父亲便是其中之一。初到郑州,生活十分艰苦,几家人挤住在曹砦村的一间大土坯农舍中。村外是一片接一片的庄稼地,一条小水沟与熊儿河相通,用于浇地灌溉。父亲每天一早便踏着田埂,沿着小水沟,走过熊儿河上搭的木板桥,前往郑铁材料总厂上班。春天的郑州,经常是风沙弥漫,吹得人睁不开眼,站不稳脚,我们几个小孩不敢出门,猫在大通铺上弹玻璃球、拍小洋画片,或摔纸折的“面包”、“三角”。房内没有厕所,解手要到房后的一个土坯围墙内,不分男女。后来大人们用高粱秆又围搭了一间男厕、女厕分开的厕所。就是这样的条件和环境,大家没有一个人抱怨、叫苦,都沉浸在新中国成立的兴奋和激动中,都在为建设新兴的大郑州和郑铁局的创业发展而忘我工作。
说郑州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一点都不假。刚解放不久,火车便给它拉来了省会的地位,拉来了四座棉纺厂、五座部属大型企业、六所高等院校,拉来了千千万万像我父亲那样的拓荒者、建设者,更拉来了亚洲最大的货运编组站——郑州北站、中国最大的货运中转站——郑州东站、位列全国第三的特等客运站——郑州火车站。
几十年过去了,郑州这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铁路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火车运输由蒸汽到内燃再到电气化动车组;六次大提速,由过去的每小时几十公里到如今的最快至300多公里;铁路员工、营运里程、客货发送量、运输收入则是过去的数倍、数十倍甚至数千倍,真可谓突飞猛进。铁路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郑州市的经济腾飞,一个过去人口仅有几万、面积仅有2.4平方公里的郑县县城,如今已跻身于全国有名的大都市之列,这些都和郑州铁路密不可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家也同样日新月异、更上层楼。几经搬迁,早已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套房。家用电器、民居设施一应俱全,温馨、方便、舒适极了。当年居住过的曹砦小村庄早已是高楼林立、商铺如云,成为繁华的闹市社区了。至于老照片上的那块荒地,后来确实修建成了体育场,但终因地方狭小,设施无法健全,加上隆隆的噪音干扰实在太大,因此后来又在淮河路与保全街之间修建了一座规模更为宏大的新火车头体育场。建筑雄伟壮丽,设施应有尽有,更有绿荫环绕,成为附近广大居民,尤其是铁路人健身、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作者:周建勋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榆树皮曾是救命食 2009-12-16 9:55:57
- 北宋书法家米芾的洁癖趣事 2009-12-10 14:05:58
- 老郑州的梨膏糖回忆 2009-12-7 9:20:04
- 郑州人民胜利台和人民广场 2009-12-6 9:17:49
- 三次登上郑州二七塔 2009-12-4 14:38:10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