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思奇特三清殿
http://www.hnta.cn 2010-9-29 来源:大河报 点击:次
果不其然,整个大殿中,三清塑像置于中央,而塑像两侧,各有一根直径0.8米的柱子支撑,两根支柱各向外延伸,各有一根大梁高挑,除此之外,整座大殿再无其他大梁大柱,因而显得空间非常大。
在相关资料中,对奇特的三清大殿做了如下描述:“殿基采用室内单槽,减柱造,仅施两根后金柱。檐柱为八角形石柱,柱头呈覆盆状,有明显卷杀。柱头建施阑额,断面狭而高。殿前檐置柱头铺作和补间,当心间施补铺作两朵,次、稍间各一朵;殿后檐仅置柱头铺作……殿内为砌上露明造,均为草栿。梁架采用七架椽,当心间为四椽栿对乳栿、搭牵用三柱,三椽栿与四椽栿直插金柱内,四椽栿前檐由铺作承托,三椽栿前檐由四椽栿上驼峰与大斗承托。平梁两端分别由金柱和三椽栿大斗、蜀柱承托。乳栿核搭牵后尾直插金柱内,檐部由铺作和蜀柱承托。次、稍间梁架采用丁栿上立蜀柱来承受次间梁栿,结构同当心间。”
曹国正先生说,三清大殿可谓是将减柱造手法运用到极致的代表建筑。
减柱造手法让人惊叹
有关三清大殿的记载太过繁琐,也许有人看得一头雾水,别急,让曹国正先生慢慢解释。
所谓减柱造,是古代建筑的一种方式,就是根据力学原理,把大殿该用的柱子减少若干根,腾出空间,但依然能让剩余的柱子起到支撑大殿的终极目的,可见是一门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儿。
奉仙观三清大殿的柱和梁都只有两根,选用的都是直径在0.8米左右的大家伙,但直径粗并不代表就一定能撑起整个大殿,因为一旦遇到大风、地震等,重心不稳,很容易造成倾斜。那三清大殿怎么做到稳固呢?奥秘都在“栿”身上。
虽然只有两根梁两根柱,但梁柱之间都采用了大量的栿。和其他殿宇的栿不同,奉仙观三清大殿的栿都比较粗大,并不追求精美,而是为了实用。在梁和柱的接合部,装上了极为粗大的栿,这种栿也不像其他建筑那样,纯粹装在梁柱外面,而是在梁柱中间挖出一个洞,将栿直插进去,这样的构造,起到了很大的支撑作用。
在梁和椽的衔接上,也是大量采用栿作为支撑,就如同我们摆放积木一样,柱、梁、椽直接的衔接和穿插都根据力学原理搭配,让整个殿宇的受力都通过两个支柱传递给各个方向的梁和椽,如此巧夺天工的设计简直让人惊叹。
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参观完奉仙观三清大殿后,评价说:“手法豪放,运思奇特。”
国内采用减柱造手法的建筑比较著名的是五台山佛光寺的文殊殿,文殊殿是七间,用了四柱,而三清大殿是五间,用了两柱,曹国正先生认为,从减柱造的手法上来看,奉仙观三清大殿比文殊殿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三清大殿中央两个柱子旁边,我发现两个石墩,好奇这是干什么用的。曹国正先生解释说,三清大殿落成之后,后人对减柱造手法表示怀疑,因为盖过房子的人都知道,两根柱的结构很容易倾斜或坍塌,人们就在旁边立了两根石柱承托大梁。“一千多年过去,大殿安然无恙,后来石柱就被去掉了,只留下石墩。我们以前在做修缮时,也担心这个问题,专门用现代的力学方式去计算了一下,发现这两根石柱确实是多余的。”曹国正先生的感慨是,古人真是有着超出我们想象的智慧。
在大殿的墙上,我突然发现墙根和上边各有两块孔砖,每一块砖上都有两圈排列成圆形的小孔。曹国正先生说,这是用来通风透气的。由于三清大殿的柱子仅有两根,很多梁、椽为了减缓柱子的压力,都直接插到墙体内,为了避免这些深埋进腔内的木头腐烂,要给它们通风透气,凡是有梁、椽入墙的地方,上下都开有这样的小孔。
站在空阔的三清大殿之内,我抬头仰望,两柱两梁仿佛拔地而起一般,撑起了这样雄伟的大殿,梁柱之上,密密麻麻排列着椽,我很难想象,一千多年前的古人,有着何等的智慧,有着何等的心机,竟能勾勒出如此奇思妙想,把现代力学原理运用得如此豪放和雅致。
我很想知道,构思出大殿的工匠究竟姓甚名谁,但遗憾的是,古代历史往往缺乏对那些伟大建筑施工者的记录,我们只能说,有着如此伟大设想的人,是我们的先人。
作者:朱金中 文图
(责任编辑:明珠)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 千年香火丹霞老 2010-9-13 9:04:37
- 千里挺进大别山,始于濮阳黄河边 2010-9-9 10:37:51
- 盖世英雄双枪将 2010-9-8 9:14:29
- 仓颉造字的故事 2010-8-27 10:03:04
- 炼真宫——公主修真地 2010-8-18 9:26:59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