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文化中原 >> 往事如风 >> 正文
郑州苑陵商业老街的传承
http://www.hnta.cn 2010-4-12 来源:大河报 点击:

    位于河南省会郑州市中心的苑陵街东起原德化街、西至福寿街,与火车站相望,长300米,宽4米。它的形成始于清朝末年,名字源自新郑县德昌厚钱庄掌柜赵子恒,赵拥有巨资,消息灵通,很有商业头脑,来郑选址火车站东侧寸土寸金地段投资,从西到东盖房成街,用其家乡苑陵县古城名,取名叫苑陵街,一直沿用下来。
  苑陵街成街后,就以它所处的优越位置,吸引着有眼光的生意人纷纷到此兴业开店,市场需求兴旺,行业越来越多,逐渐成为各路商品和商贾的集结中心。百年来,苑陵街上的商业,虽历经风雨洗礼,经营的项目不断除旧布新,生意仍是红红火火,传承至今。
  民国初年,郑州交通便利,棉花业异军突起,苑陵街占尽先机,最先应运而生了棉花市场。棉花生意的交易,带来了银号、钱庄、货栈、打包、转运、搬运等行业的繁忙,还推动了各种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不惟如此,街西头开始出现郑州第一家带营业性质的放映国外武侠、探险、色情电影的露天影院,这也算是那个年头的一个消闲娱乐场所吧,一时间吸引了许多看客。苑陵街棉花生意的繁荣情景,《河声日报》曾有“街上商铺林立,熙熙攘攘,棉花货包堆积如山,棉絮到处飞扬,灯光彻宵通明……”的报道。
  20世纪30年代,当郑州棉花业走下坡路时,苑陵街的商户借助交通区位优势,又开始寻找新的行业,渐次形成粮、盐、烟草、花生红枣、瓜子柿饼、草帽辫、织造、颜料八大专业市场,商家坐庄批发,四方货物无不以此转运各地,是远近知名的流通集散地。与此同时,街市上的许多经济信息,引起了报纸媒体的关注,这里成了记者们你来我往、收集信息的一个绝佳窗口。
  抗日战争胜利后,苑陵街商户重返家园,重振商业。得地利之便,街上旅馆、客栈、饭店、茶馆、酒店、澡塘纷纷开业;街西头省立郑州医院设立的门诊部开诊;东头有家苑陵戏院每天早晚场演出,整个苑陵街呈现出喧嚣的热闹。
  解放初期,在经济恢复时期,苑陵街聚集了不少行业的手艺人、工匠,自发形成了一个劳力市场,特别是建筑工人、木匠等在此等活儿的很多,为恢复生产起了重要作用。后来市盐业批发部、茶叶批零部在这里开门营业,又加上二七区政府迁到此处的一个医院旧址办公,带来了人气和不少商家。
  改革开放之初,苑陵街借位居车站附近、旅客多的特点,很快成了小吃一条街,卖油条、烧饼、油茶、豆沫、豆腐脑、羊肉汤、烩面等的摊位一家挨一家。八方风味云集,苑陵街上热闹非凡。随着商贸城的快速发展,苑陵街商业出现了一个新的兴业高潮,1989年,这里先后兴建了苑陵商场小商品批发中心,主要经营全国各地的小百货、小家电、五金电料、电子元件、文化用品、儿童玩具、针织品等。浓浓的商业气息把周围的商业也带了起来,成了郑州几大商圈之一。
  2000年,政府部门规划改造德化街为步行商业街时,对苑陵街也进行了拆迁改建,路面扩宽至40多米,与德化步行商业街连在一起。如今,这里店铺装饰时尚,名店荟萃,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购物环境焕然一新,带来了人潮涌动和生意兴隆。精雕细刻的“豫剧花木兰”雕塑(如图)立于街中心,宽阔街市上又多了一道街景。人们可以一边购物,一边欣赏古韵悠远、底蕴厚重的文化,尽享购物闲暇时光。
作者:瑞明丰芮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