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文化中原 >> 往事如风 >> 正文
儿时在郑州“跑龙套”
http://www.hnta.cn 2010-4-15 来源:大河报 点击:

    1954年,我还是个少不更事的10岁小妞儿,在省会郑州二七广场附近的解放路一小上学。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比我大两岁的同学李媛媛拽着我问:“小鸾,有个活儿你干不?”我说:“咱小孩子家能干啥活儿?”她不慌不忙地给我介绍,她有个姓张的表叔,是敦睦路“金星剧院”的经理。因剧院设施简陋,大剧团不肯光顾。当时市面上的草台戏班里不乏好唱家,张经理的经营方式是,联系一些草台名角儿来剧院合作卖票演出。常言说红花也要绿叶衬,光有主角没有配角难成一台戏,张经理想出一个点子,自己找“跑龙套”的配合演出。成年人不好找,就找小孩子,他先找李媛媛商量,让她在同学中物色。在不误学习的情况下,只在夜戏中干两个钟头,充当一下“跑龙套”的,每个人的报酬是发给二斤半白面蒸馍,还会根据上座率分给数目不等的“红利”。解放初期,城里的大多数居民还在温饱线上挣扎,两个钟头的劳务,给这些待遇是很有吸引力的。因此,李媛媛很快找到了加上她自己一共7个同学参加,“跑龙套”至少要8个人,只要我愿意加入,“招工任务”就完成了。
  “‘跑龙套’是个啥活?”我问。媛媛回答:“‘跑龙套’就是戏台上那些打旗的。”“我不会,我害怕。”我说。媛媛继续解释:“咱又不唱戏,只跟着唱家跑跑转转就可以了。”我有些动心了:“那我回家问问俺妈叫干不叫。”李媛媛跟着我回到家,主动给我妈做工作。俺妈一听是去剧院唱戏,一口回绝:“咱不去,没听人家说‘鹌鹑戏子山里猴’,咱丢不起那个人!”李媛媛不急不火,像个“政工干部”,一口一个阿姨地说:“阿姨呀阿姨,听说你在街道上还是个老积极呢,眼下是新社会了,唱戏的叫文艺工作者,人人都高看。人家常香玉不是唱戏的?还捐一架飞机支援抗美援朝呢!况且咱只跑龙套不唱戏,有啥丢人的!”李媛媛硬是说服了妈妈。妈说:“好好好,阿姨年纪大了,思想落后,随你们的便,去疯吧!”
  “跑龙套”是根据剧情出现的,演武戏时穿上红马甲,当个兵士;唱文戏时充当配角,当个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用人或随从;唱包公戏时,我们当王朝马汉……
  初次上场难免有“掉链子”的时候。记得一次法场杀人的戏,法官宣布将罪犯拉下去开刀问斩,罪犯早已被其他武士拉下场去,只剩下我这个佩着大刀的武士还站在舞台上愣着,忘了退场。我正不知所措,乐队那个“敲大锣”的给我使了个眼色,我才慌忙退到后场。按唱戏的规矩,在台子上出这样的差错是要扣工钱的,可那天还是一个不少地发给我二斤半白蒸馍。
  时间长了,我们渐渐适应并爱上了跑龙套的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很受张经理的器重和关爱。待遇上除了每晚二斤半馍外,一块多钱的“分红”也从不拖欠。当时我们每天两个小时的“跑龙套”,可供全家人天天吃白蒸馍。
  那一年多的“舞台生涯”,那一段尘封了56年的儿时记忆,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作者:朱承鸾口述徐田州整理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