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文化中原 >> 往事如风 >> 正文
宋代繁荣的医药店铺业
http://www.hnta.cn 2009-7-13 来源:大河报 点击:
    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歌颂了北宋太平盛世,再现了北宋京都开封城内店铺林立以及汴河两岸人来人往的繁华景象,图中就有几处药铺,有的供应“刘家上色沉、檀香”,有的专售“本堂法制煎剂”,生意十分兴隆,从中可见宋代医药店铺业的兴盛。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那时开封城里有一条“马行街”,可以说是医药店铺一条街了。因为医药店铺聚集,要想在这里站住脚非有特色不可:“马行北去,乃小货行,时楼大骨传药铺,直抵正系旧封门,两行金紫医官药铺。”如杜金钩家、曹家、独胜元、山水李家,是口齿咽喉药铺;石鱼儿、班防御、银孩儿、柏郎中家,是小儿科;大鞋任家是产科……这些医药店铺的命名大都通俗易懂,经营种类也很多。如一儿科医铺内,一坐方凳的妇女怀抱一小孩,面对一长衫戴纱帽的儒雅男子,手端器皿正向小儿做送药状。可见,当时京城开封的百姓看病购药十分方便。
  南宋建都后,医药业的繁华也带到了江南。记述临安(今杭州)民间风情的《梦梁录》中就介绍了许多当时杭州医药店铺的情况。如在杭州太庙前就有一家“陈妈妈泥面具风药铺”,经营小儿科常用药的陈妈妈颇具经营之道,在卖小儿科药的同时,还兼卖小孩爱玩的泥面具。因为家长最疼爱病中的小孩,想法满足孩子的要求,在买药时顺便买上几个泥面具带回家,有利于儿童病症的治疗以及身体的康复。
  南宋杭州的医药店铺在命名上也很下工夫,一改北宋开封时多用人名为医药店铺取号的做法。如一家药铺取名“双葫芦眼药铺”,不仅使用了中医悬壶行医卖药的典故,同时又用双葫芦象征人的双眼,构思别具匠心。
作者:李爱军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