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文化中原 >> 往事如风 >> 正文
昙花一现的范仲淹新政
http://www.hnta.cn 2009-6-30 来源:大河报 点击:
    1033年,宋仁宗坐上了皇位,但他很清楚自己眼前的处境:由于老爹爱面子、好排场,现在国库里没有多少银子。因此他上任后最关心的就是经济建设。他对外平息战争,对内作风俭朴,从而扭转了经济颓势,经济得到明显发展。1048年,宋仁宗宣布了全新“内阁名单”:调范仲淹回京,任参知政事(即宰相),与枢密副使富弼、韩琦一道主持朝政。
  范仲淹从政已经28年,改革在他脑子里酝酿已久,十大政策一挥而就——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宋仁宗当即拍板:准奏,全国执行。
  新政就这么执行了,遗憾的是范仲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言简意赅地找到改革的目标,却找不到复杂精细的实施办法。有一次,范仲淹审查一份官员名单,不称职的都毫不客气地一笔勾销。一旁的富弼看了不忍说:“小范呀,你大笔一勾,可害得一家人痛哭啊。”范仲淹严肃地说:“不害一家哭,那就害了一路百姓痛哭。”宋初民少吏多,办公效率低,裁减官吏也是正确的,但你只看一眼名单,凭什么认定谁是昏官谁是清官呢?
  由于操之过急,国内矛盾变得尖锐起来,社会动荡不安。这时反对变法的人模仿范仲淹的字体写了封要求宋仁宗退位的信函,这当然瞒不过宋仁宗的眼睛,但宋仁宗由此看到了潜在的危机:大臣们的不安,范仲淹的孤立,这样下去新政还怎么执行?他还是别干了。仅仅1年零4个月,范仲淹、富弼和韩琦相继被调出京城,改革突然刹车。范仲淹离去了,岳阳楼留下他文人的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作者:刘峰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