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韶萍课堂 >> 正文
清明节的起源和风俗
http://www.hnta.cn 2009-3-18 来源:本站综合 点击:

节气 节日 清明 寒食 起源 风俗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关于“清明”两字的来历,《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后气温升高,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历史,在古时也叫三月节。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清明扫墓祀祖的习俗。这一天,人们要扶老携幼来到墓地,将酒食果品供祭在亲人墓前,然后焚化纸钱进行祭拜。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诗:“乌啼鹊躁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写的正是清明节扫墓祭祀,缅怀先人,追悼亡灵的情景。 

节气 节日 清明 寒食 起源 风俗 扫墓

    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起源和演变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现在的清明节,已与寒食节合并。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在中国已失传,但在韩国仍有举行。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这天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名。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
  

作者: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