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有关年的民谣则大都与饮食有关。例如:
苏州就“白荸荠,掘元宝;青橄榄,喝元宝。”讲的就是苏州人吃年夜饭时喜欢在饭内放进几个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初一、初二亲友来往时,泡茶时要置入两三枚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图个好彩头。
在广东,客家年夜饭桌上也有好几样东西是必备的,同样是图个吉利与好彩头:“鱼——年年有余”,“莲藕——节节高”,“鸡——凤呈祥”,“芋头——年年如意”,“青菜——年年轻轻。”
有关灶神,广东祭灶也是分了阶层的,这在“官三、民四、旦家(水上居民)五”中可以看出:官宦人家在腊月二十三谢灶,一般平民百姓二十四日谢灶,而水上居民要到二十五才能谢灶。因为有了水,广东过年也就有了与春节龙舟风俗规定有关的民谣:
“初一龙船起,初二龙船忍,
初三初四游各地,初五龙船比,
初七初八黄竹歧,初九初十龙船打崩鼻。”
有关财神,则因为初五一般为城镇店铺的复市之日,也就是过了“破五”(正月初五日),年禧就基本上过去了,一些店铺就举“送神”礼,放鞭炮,在热烈的祝愿气氛中打开窗门,露出事先贴好的“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红对联,开始正式营业。所以有了“冬唔饱,年唔饱,大年初五得餐饱”的民谣。这天老板一般会给伙计分发红包,请伙计吃饭,以图新年大旺。
还有一句“听老人话,当过卜张新年卦”是说老人言比新年卜卦更实用。以劝戒年轻人孝敬父母、尊重老人。
广东梅州地区客家人一般从阴历十二月廿四日或廿五日祭灶开始入年界。“送灶君”一举,也表示“入年界”的开始。入年界后一般不干重活,不食酸菜、霉豆腐,不食粥。主要是象征回避晦气,不再“穷酸”、“倒霉”,期望来年有个好光景。而“年三十”,则被客家人称为“年三十前”,民谣道:
“初一就话初一头,
初二又话新年头,
初三又讲穷鬼日,
初四就话嬲一日,
初五又话神下天,
初六又话结团圆,
七不去,八不归。
九九十十看打狮,
十一十二龙灯出,
索性半月正来归。”
而在开始过年的活动也有客家人俗语:
“年到初一二,家家打斗叙。
年到初三四,人客来来去。
年到初五六,有酒又无肉。
年到初七八,家家捧粥钵。
年到初十边,依旧同先般。
年到十五六,食了余剩肉,
耕个耕,读个读。”
在福建漳州城里关于春节风俗的民谣《正月歌》有很多种版本,比较完整的有:
“初一早,初二早,
初三困够饱,初四豆干炒,
初五假开,初六拍囡仔尻穿(又作“舀肥”、“舀饭”或“行得无脚目”),
初七平宵,初八摸(又作“初七摸,初八浪荡空”;“初八哮枵”),
初九“敬天公”,初十地公生,
十一“有食福”,十二“转去拜”,
十三人点灯,十四“结灯棚”,
十五元宵暝,十六倒灯棚,
十七人相找,十八打瞌睡,
十九买物配,二十做功课。”从这首歌谣可以看出,旧时正月十六拆掉花灯棚后漳州人还互相串门、休息、购物,到正月二十才开始工作(做功课)。现在节日活动一般延续到元宵节,客家的习俗是休息到正月二十。
在海南有句歇后语“三十晚上——刀砧不得闲”。
因为在海南,无论多拮据的人家,腊月三十,借钱借米也要杀鸡杀鸭,红烧肉、猪蹄子、荤菜、素菜七大盘八大碗的摆满香炉前的八仙桌子上,候祭祖先仪式完毕后,便放鞭炮,候饭菜已凉透后才拿下来全家围着火炉吃年饭(俗称“围炉”)。除夕晚上,男女老少洗澡后,个个换上新衣服,也即是送旧迎新之意。
即使是在票证时代,平常攒也要攒下煤油,从三十晚上开始,室室点灯,家室有灯,夜以继日,一连数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罢。俗称“发灯”,取“添丁发财”之意。三十夜,不少人“守岁”,彻夜不眠,直至初一降临,这时,按照时辰,家家户户争相燃放过年喜炮,意为“迎春接福”,接着各晚辈给长辈人叩头、行礼、祝贺“添福添寿”,长辈则给晚辈发“压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