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太原的《过年谣》则略有不同: 
    “二十三,灶王老爷上了天; 
    二十四,刷下对子写大字; 
    二十五,家家户户糊窗户; 
    二十六,上街去割过年肉; 
    二十七,全家老小都洗脚; 
    二十八,糕儿馍馍两笸箩; 
    二十九,提上壶壶灌烧酒; 
    年三十,供上祖宗摆上肉。” 
    太原还有一首《避债谣》也很有意思: 
    “二十三,保证还;二十四,我发誓; 
    二十五,找老姑;二十六,找老舅; 
    二十七,不要急;二十八,再想法; 
    二十九,明天有;三十不见面, 
    初一碰见拱拱手。”在清代至民国的几百年间,我国民间债务多以旧历年为结算期限。从每年的腊八以后,各商家、单位、家庭都开始盘点各自的财务账目。一过腊月二十三,便开始派人或亲自登门向欠债人催逼债务,一次不行、两次,第三天再催,直到除夕之夜是最后期限,所以除夕这一天索债也最为急迫。因为按照民间习俗,除夕的索欠活动最长只能到年夜饭时分,这时候,索债人必须停止讨债,这就意味着欠债人又能拖欠到二月二以后了。因此债务人总是用各种办法推托搪塞,如能拖到大年初一,对方就不能再来逼债了。这样也就有了上面这首生动描述欠债者设法推托的歌谣。其实过年躲债,在电影《白毛女》中表现的更为形象、也更为人所知。 
    中国过去就曾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过年、过年,孩子高兴大人愁。”因为贫穷,过去春节被普通人称为“年关”,意思就是说过年像过关。富人过年图个乐,穷人过年图的是平安。 
    在河南,焦作以前流传着这样的节前民谣: 
    “二十三,祭灶关;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打酒割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杀只鸭;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儿贴门旗儿(春联); 
    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有的还在水缸上贴“清水长流”,在粮仓上贴“粮食满仓”,在门口贴“出门见喜”等等。而从初一到十五,焦和民俗又是:不兴动刀, 要蒸足馒头(包括枣花、豆包、菜包)、炸够丸子和蜜食(一种用白面、玉米面做成的炸食)以及麻叶(油炸食品)。 
    在豫东则有民谣: 
    “二十六,蒸馒头; 
    二十七,洗一洗; 
    二十八,贴年画, 
    二十九,门上瞅; 
    年三十,吃饺子。” 
    “年来到,年来到, 
    闺女要花儿要炮, 
    老婆要个煊(xuan)棉袄, 
    老头要个新毡帽。” 
    看来,过年大家都要图个吉利,要年新礼物。这礼物不论贵贱,一年到尾总该有个“新”来图来年吉利。 
    而《正月十六请闺女》则更有童谣的情趣与年节的欢乐气氛? 
    “木锨板,挖胶泥, 
    正月十六请闺女, 
    杀公鸡,宰母鸡。 
    公鸡说:我的脖子长,杀我不如杀那只羊; 
    羊说:我四条金腿往前走,杀我不如杀那只狗; 
    狗说:我白天看家晚上歇,杀我不如杀那只鳖; 
    鳖说:我往河里缩一缩(音chu),杀我不如杀那只猪; 
    猪说:喝了我的血,吃了我的肉,杀我不如杀恁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