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服务 >> 任我行 >> 经典河南 >> 正文
孔子名在千米外 故地空留文雅台
http://www.hnta.cn 2010-3-4 来源:河南日报 点击:

   曲阜——兖州——帝丘(濮阳)——匡——蒲(长垣)——帝丘(濮阳)——陶丘(定陶)——宋(商丘)——郑(新郑)——陈(淮阳)——蔡(上蔡)——负函(信阳) 

  文雅台如今已经被废弃在一院子里,无人光顾。

  纵看孔子的游历,与西游记唐三藏西天取经类似:唐三藏一路经历多次劫难,皆逢凶化吉,终于取得真经,最后揭秘劫难的动因是,劫难其实是修行的机缘。

  孔子在中原的第二次劫难,是在宋国,他和弟子在宋国的东门外一棵大檀树下习礼作乐,宋国的大司马听说后,唯恐孔子见了宋景公之后,对他不利,所以就派人把那棵檀树砍掉,并扬言要杀孔子,孔子听说后就匆匆忙忙地逃走了。西汉时期,梁孝王修梁园,在孔子习礼的这个遗址之上,盖了一些房子建了一个小的园林,把当时投奔他的一些文人,像司马相如、枚乘等之辈大家经常召集在一起,在这里饮酒作赋,燕集唱和,时有文雅之风,后人称之为文雅台。

  如今的文雅台大门紧锁,弃于荒草野地。而在千米之外的应天书院,每个游客可为书院增加10元的收入,成为十元先生的孔子也因此享受尊崇。

  我眼中的文雅台,如学堂冈圣庙一样,经历劫后又劫的宿命,真是自古圣人多磨难。

  弃野无人顾

  1月30日中午,我到达文雅台。

  如果不是碰巧遇到一位身有残疾的三轮车夫,我恐怕需要花费更多的工夫去打听它的去处,在此之前,我问了数个路人和的士司机,他们都说不知道。带我去的这位三轮车夫,知悉此地也属巧合:文雅台与睢阳区福利院仅一墙之隔,他与这个福利院又很是熟稔。

  先是从墙外看到文雅台的一抹亭角,心底莫名涌出一股暖意;然后绕过福利院一侧,辗转到正门时,我有些意外了:大门紧锁。而且,大门两侧的两个窗户被卸掉,剩下两个破烂不堪的方窟窿。

  哀哉,孔先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的话仿佛在耳,可我那种畅快的心情马上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窗户,却提供了随时进入的便利通道,四顾无人之后,我翻过大窟窿,得以见到文雅台的庐山真面目。

  眼前的文雅台居院内一隅,六角亭造型,亭下以青砖围砌,留两尺宽的门,供来者进出。

  入亭,是一方石碑,上面描着孔子的画像。此像中的孔子,额宽腮阔,须髯浓密,遥想他该是一个面目黝黑的老者;长袍飘飘,腰悬佩剑,游走四方的是不是都要有这样的行头,以显示文武风流?

  右下角落款是“唐吴道子笔”。估计不是原画,是临摹的吧。其实每到一处,孔子像都有不同,一千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孔子?

  这个画像碑是文雅台院子里保存最完好的物什。不过由于弃于院落,年久失修,石碑周围满是鸟粪,灰白色厚厚一层,初看之下,以为是香灰,倒有几处新近的鸟粪提醒了我,这不是香灰。

  院子里的藤蔓无人打理,自由地爬上台阶,登台入门,入冬之后,藤叶凋落,藤条仍在,千丝万缕伏于亭内外,来者如不小心,可能会被绊倒。也许是人迹罕至,藤条才保存得如此完好。

  其实,整个院子都在荒草之中。在这里,我不由得想起在濮阳子路墓前的一块明代碑文,其感叹后人如不经常修葺这些古迹,这些名士之地很快就将落入“荒草藤蔓”之中。这里,何尝不是如此? 

作者:杨万东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