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色生态、低碳环保意识被人们高度专注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告诉、便捷的机动车工具,开始加入自行车健身、旅游的行列。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体验休闲旅游,既方便实惠又意义深远。
我国那些质量上乘、品牌知名的自行车该怎样“重返江湖”,成为人们的骑游工具?该怎样针对旅行中的需要设计“旅游专用自行车”?很多城市的公路、景区周边,自行车专用道大多被停放的机动车占用,“自行”之路在何方?速达的地铁与漫游的自行车存放点,该怎样合理接驳……这些都是相关人士应细细研究的问题。
自行车文化的发展瓶颈在于当下人们出行观念的误区。北京自行车协会的调查数字显示,眼下,北京自行车出行量占总出行量的比例小于20%。特别是有人错误地认为,骑车出行、出游是一种倒退,或者以为,开高档轿车出行,才是身份的象征。殊不知,很多经济发达国家,骑自行车出行、出游已成“大回归”态势。在英国、加拿大、挪威、瑞士,很多政界高层人士、企业富豪纷纷加入“自行车骑行、骑游大军”,以骑车出行为时尚。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发达国家纷纷推出更为严厉的环境法规,更多国家的政府,号召市民多骑自行车,少用汽车,以减少城市污染。据法国自行车爱好者俱乐部的调查,西方12个工业发达的国家,自1990年以来,骑自行车的人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由此可见,在机动车如潮涌进现代城市之时,自行车文化的传承、发展与提升显得多么重要。
喜爱旅游与单车骑游的国际休闲文化研究会理事秦小斌先生认为,自行车旅游文化与许多文化现象都有“连接点”,有深入挖掘、精心塑造的空间,只是很多景点没有巧妙利用。以影视文化为例,在电影《末代皇帝》里,年少的溥仪在故宫庭院里学骑自行车,玩到兴起,溥仪下令,将所有的宫门门槛都砍掉。导演贝尔多鲁齐用这个情节,既暗喻了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洋车技之间的对峙,国门被外来者侵入,也在暗喻溥仪以及大清王朝日后的悲剧。由此,这个情节,被许多影评家赞不绝口。然而,游人在故宫游览,基本上看的是死气沉沉的殿阁石阶、古玩字画,似乎缺少影视剧情节的“复制展现”,缺少“动感”。倘若通过电子屏幕或电子玩具等展现当年溥仪骑自行车的皇族生活场景,岂不多了一层新鲜感?真心希望,景区内、酒店前,知名购物街,能出现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休闲需求的出租自行车,尽量简化手续、贴近民情,在景区开阔地带,能展现自行车车及表演、车模展示、自行车史话展览等,实现国人自行车情结的“生动回归”。
与此同时,随着欧美的自行车骑游、自行车运动、自行车娱乐之风的不断延展,我国自行车结伴游、景区自行车婚礼、山地自行车越障、特制自行车攀岩等融娱乐、表演、运动为一体的活动,已成为城市、景区之间一道亮丽色彩。相关人士如何站在游人观赏的角度合理规划、不断创新,很值得有关人士深入研究。
- 绵山合理开发重在保护 2012-7-10 11:23:15
- 浙江磐安乡村旅游开发对策 2012-6-28 9:18:48
- 旅游产业功能转型:旅游绩效如何衡量 2012-6-20 17:25:25
- 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探讨 2012-6-18 11:15:27
- 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 应注意的问题 2012-6-11 11:19:44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