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前沿视点 >> 规划支招 >> 正文
旅游产业功能转型:旅游绩效如何衡量
http://www.hnta.cn 2012-6-20 17:25:25 来源:中国旅游报 点击:

    一、中国旅游业功能的演进历程

    旅游的政治外事功能。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我国开始发展旅游事业。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为接待归国华侨和对外宣传的需要,我国开始建立为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在国内旅行提供服务的各种组织。然而,受当时中国经济社会条件决定,国内旅游以及为国内居民旅行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并没有形成,旅游业作为一个经济性产业并没有产生。这一阶段,各地旅游接待和服务部门都是政府事业单位,旅游是外事接待的一部分,主要功能是扩大政治影响,介绍宣传新中国的建设成就。

    旅游的经济产业功能。1978年改革开放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这个大环境下,旅游业的经济产业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在最初,由于国家急需大量外汇用于经济建设中的国际支付,而当时贸易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出口创汇处于不利地位,加之我国长期以来处于短缺经济状态下,国内物资、资源十分短缺,仅靠贸易出口创汇存在一定局限性,而旅游换汇具有比较优势,因此旅游的创汇功能得到了突出和加强。旅游业的性质开始转型,由一种政治接待事业转型为一种创造外汇的经济产业。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旅游外汇收入对国家的外汇储备贡献很大。1986~1988年旅游外汇收入占当年外汇储备的比例都达50%以上。

    但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外汇储备总额快速上升,旅游外汇收入占外汇储备的比例越来越小,1992年这一比重降到20%以下,1996年降到10%以下,2003年降到5%以下,2008年已经下降到2.10%,旅游创造的外汇收入占我国外汇储备总额的比重已经微乎其微,旅游创汇功能成为历史。与此同时,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旅游的更多经济功能被挖掘出来。从国家层面,一般认为旅游业具有“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的重要功能,近些年还有人提出了旅游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区域和城乡差距等新功能。在地方上,旅游业除了具有上述功能,更是被赋予了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城市化等重要功能。

    二、旅游的经济功能过度强化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

    分析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旅游业的功能定位,可以发现,几乎毫无例外强调了经济功能,一个突出的表现便是旅游业在国家和地区中的战略定位。在国家层面,自1986年被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之后,旅游产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被确立为第三产业的重点产业、第三产业新兴产业序列第一位、国民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地方层面,有20多个省份将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

    应该说,在这个历史阶段,旅游的经济功能得到强化带有历史的必然性。因为中国旅游产业的发育是政府主导下的超前型发展模式,自起步起就是在自上而下的制度框架中寻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如果没有经济动因,在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和意识条件下,各地不可能有积极性将资源投入到旅游业当中,旅游产业体系不可能迅速建立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旅游经济功能的突出强化具有合理性。 强调旅游的经济功能本身并无不妥,但是在许多地区,不恰当地过度强化经济功能,使之被无限夸大,旅游业被迫背上了许多难以承担的重任,在许多领域,旅游业被过度产业化,导致本应具有的社会、文化功能无法有效发挥出来。

    由于旅游产业关联度高,和国民经济中大部分产业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在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低谷时,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有关方面往往对旅游业寄予深厚的希望。事实上,时至今日,旅游业总产值相当于GDP的比重也不足5%,并且近几年旅游收入增长率仅仅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持平(行业内一般用旅游收入的同比增长率和GDP增长率进行比较,认为旅游收入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其错误在于GDP增长率是减去通货膨胀率之后的实际增长率,而旅游收入是未减去通货膨胀增长率的名义增长率),旅游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其实相当有限。

    在许多领域,旅游还存在过度产业化的倾向。虽然旅游产业化的道路总体上看是正确的,但不意味着在所有的领域都必须毫无保留地产业化发展。事实上,旅游业许多领域具有非常强的公共事业属性,属于政府应当提供给全体公民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如博物馆、世界遗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然而在许多地区,出于经济利益的目的,这些领域也不恰当地产业化或半产业化了,如公共景区肆意提高门票价格,剥夺了许多公民本应具有的教育、求知权利。

    总的来看,对经济功能的聚焦关注导致一定程度忽视了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旅游的经济功能为各级政府所重视,地方政府在发展旅游业时,往往只在意旅游的经济功能,而不顾旅游同时应有的社会和文化功能。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地方旅游规划中,对旅游业发展目标的表述往往只涉及旅游经济目标和产业发展规划,遗漏了旅游的社会和文化功能。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旅游业功能转型

    在社会科学领域,对转型的理解不完全一致。在经济学中,转型的意思是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社会学中用转型来阐释改革开放后中国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即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化的过程。但一般来说,所谓转型,研究的是一个变动相对剧烈、时间相对短暂、连接两个结构相对稳定状态的过渡性时段,即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各个领域都会发生反响和变化,旅游业也不例外。旅游转型是社会经济转型在旅游领域的具体体现。“转”强调的是方向性变化,如果只有量上的增减,而没有方向上或根本性的结构转变,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转型”。只有整体结构的方向性、全面性、根本性变化才能视为旅游转型。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的政治和外事功能向经济产业功能的转化,可以视为一次方向性的调整,属于中国旅游业功能的一次转型。

    旅游转型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环境,二是自身发展周期。前者是旅游转型的外部因素,后者是旅游转型的内部要求,两者共同决定了旅游的转型。当宏观环境发生变化,或者旅游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周期,旅游转型就发生了。

    从外部环境来看,进入新世纪,虽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没有动摇,但内涵上有了很大变化,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对民生的关注。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2010年《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多年来在中央重要文件中几乎从未缺席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被写入。取而代之的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从旅游业自身发展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我国国民旅游兴起,旅游市场由入境旅游为主转向国民旅游为主。在入境旅游为主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强化旅游的经济功能是无可厚非的,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莫不如此。但到了国民旅游阶段,继续坚持这一原则就有待商榷。国际旅游方面,2009年是中国出入境旅游发展的一个拐点。这一年,中国入境旅游总收入396亿美元,而公民出境旅游总消费437亿美元,首次出现旅游逆差,由旅游创汇国变为旅游花汇国。并且可以预见,由于中国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国内旅游消费环境的恶化、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这一趋势短期内不可逆转。

    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旅游市场自身的结构性变化,导致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将发生根本的变化,即旅游业功能的转型,由目前的经济产业转型为未来的综合型社会事业。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转型期伊始,旅游的经济功能仍然将居于主导地位,但重要性会逐渐下降。随着转型的深入,旅游的社会、文化、教育、公益等综合功能会逐渐上升,并最终居于主导地位。但由于旅游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区、各领域旅游转型进程并不相同。在有些地区,旅游业的社会、文化功能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主要是一些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经济增长的诉求不是非常迫切的地区;在有些领域,如博物馆、红色景区、城市公园,已经实现了免门票,可以预见,未来这种类型的景区会越来越多,使旅游的教育、公益功能开始逐渐发挥出来。

    四、如何衡量转型后的旅游绩效

    不同的旅游业功能视角下,衡量旅游绩效的方法和指标不同。在旅游的经济功能被突出强调的时期,旅游的经济效益始终被放在优先的位置。在入境旅游市场为主体时,旅游创汇的功能最为突出,衡量旅游绩效的指标主要是入境旅游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等。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从有关部门的统计体系中感觉到这种思想,如每年发布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有关入境旅游的统计指标占据了绝大部分篇幅,在各地发布的国民经济统计公报中,入境旅游的数据也最为翔实。在国民旅游兴起后,国内旅游收入指标的重要性逐渐上升,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次指标等开始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在许多地区,国内旅游统计指标甚至成为政绩的象征,成为互相攀比的对象。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中国各省国内旅游指标横向相加后,是全国统计指标的数倍。 随着中国旅游业进入转型期,旅游绩效的衡量也会发生相应的转变。在转型初期,旅游的经济功能仍将居于主导地位的条件下,旅游绩效的衡量仍然主要是经济指标。但衡量的维度会有一些变化:第一,由单纯重视数量维度转向更为重视质量维度。旅游绩效不再仅仅追求旅游收入、人次等数量指标,开始重视旅游者逗留时间、旅游者人均消费额、旅游者消费结构等,并且开始考虑旅游接待成本的衡量,如经济成本、环境成本等。第二,国际旅游方面,开始重视对出境旅游的指标进行更为精准的衡量。第三,旅游在解决现阶段经济发展难题中的功能受到重视,相关的统计指标,如旅游带动就业人数、旅游拉动内需的力度,即使难以定量测算,也会成为一些地区衡量旅游绩效的重要方面。越来越多的地区会引进旅游卫星账户,试图在经济功能的框架下,更为精准地衡量旅游业的绩效。 当旅游转型逐渐完成,旅游的社会、文化、教育、公益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对旅游绩效的衡量会再次出现转型,届时旅游业不再背负过多的经济发展带动任务,主要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文化交流、教育审美的角度来衡量旅游业的绩效。从现有的手段和技术来看,这方面的社会综合绩效虽然很难量化统计,但从性质上看它们取代经济绩效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作者:张辉成英文 通讯员:
(责任编辑:魏荔莉 )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