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是经政府审定命名的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的规模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闲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旅游业为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有的地方急功近利,使风景与旅游功能混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迷离,盲目把风景区作为普通地域推向市场,以租赁、拍卖的方式实行招商引资,时有出现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乱开发行为,必然会危及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断送旅游业发展前程。笔者认为,发展风景名胜区旅游业,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转变观念,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首先要提高各级政府和景区领导对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的认识,使在管理模式、发展思路上做出正确决策,认真贯彻“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指导方针,体现“规划是前提,保护是核心、管理是关键”的工作思路。 衡量风景名胜区工作的优劣,不能仅仅看旅游业发展如何,更不能看旅游开发的程度有多深,而要看这种发展是否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量相协调,要看发展是否适度,是否使风景名胜区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资源是否得到永续利用,而不能“吃祖先饭、砸子孙锅”。风景名胜区应首先定好自己的位置,把保护作为自己的工作核心,同时通过积极倡导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环保旅游等新的旅游方式,积极顺应不断发展的旅游形势,综合发挥风景名胜区的其他各种功能,树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的发展思路。
二、加强规划管理,正确处理风景与旅游的关系
笔者在波月洞风景名胜区经历十多年的开发管理,受到了极大启发。波月洞风景名胜区属喀斯特地貌溶洞型景区,因洞内钟乳石品种齐全,景观奇特,堪称人间仙境。许多人建议:波月洞反正进不了国家级,不如在地面上建造服务设施,经济效益肯定可佳。正因为有了这种误区,多年来,波月洞景区在开发上随意性大,尽管开发较早但发展缓慢。风景名胜区具有审美、文化、科学价值的基本功能,是为人类提供游览、研究的载体,所以,景区对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要加以保护。这些自然资源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和损毁,将无法再生和恢复。因而,我们首先应编制科学、合理的景区规划,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加强景区的建设管理工作,防止破坏性建设和“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倾向,严格按照总体规划控制景区建筑,符合规划的项目也应限制规模和体量,既要考虑建筑物单体造型,又要考虑群体空间组合,体现风景名胜区地方风格和宗教特色,反映景区特色,丰富景区内容,力求做到构景遮陋补拙,连结过渡、美化景区。
三、适度开发,把资源和环保放在首位
第一,要避免对主景区或主峰区集中式过度开发和破坏性开发,可适当开发新的旅游景点,以避免主景区或主峰区超容量接待。第二,在开发过程中坚持低限开发的原则,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用绿色材料和绿色能源,提高资源和环境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第三,防止低水平重复开发建设。对于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做好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力求既不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大的负面影响,又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独特性、必要性,而不能是已有项目的简单的低水平重复。
四、加强管理,建立有效保护机制
第一,建立规划规范机制。要用规划及其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范景区的开发建设行为,坚决杜绝建设不符合景区规划的项目,规划之内的项目必须按照规划要求建设,控制景区建设规模和建筑体量,建立起规划规范机制。第二,要建立监督、仲裁、评估、预警机制。可以充分吸收高等院校专业人员和当地环保、卫生等部门共同组建景区资源和环境监督监测机构和仲裁评估机构,使景区资源和环境始终于监督预警状态,避免过度开发或人为破坏。第三,建立反哺保护机制,对风景区的门票收入,应从法律角度,明确其用于保护古树名木,动植物,文物古迹等资源的比重和比例,反哺于风景资源。第四,建立长效人才机制。要确保风景名胜区专业人才管理不脱节,特别是风景名胜区管理者,只限于在本地区、本行业区域内调整,使风景名胜区管理者不管工作岗位怎么变化,也熟门、熟行,管理到位,这样也利于景区宏观管理。
- 中国“新古镇”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规划 2012-6-7 9:04:01
- 把旅游业打造成开放型经济的“窗口产业” 2012-5-30 9:14:10
- 浅议文化与文化产业 2012-5-21 14:44:30
- 养老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2012-5-11 8:58:47
- 正确认识世界遗产中的文化景观 2012-5-11 8:48:47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