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前沿视点 >> 热点论述 >> 正文
泰州的“水城慢生活”
http://www.hnta.cn 2012-2-15 10:35:14 来源:中国旅游报 点击:

    泰州,位于江苏省中部,已经有2100多年的历史,一直以小巧精致、文教昌盛、民众安宁、环境宜人著称。范仲淹、施耐庵、孔尚任、郑板桥、柳敬亭、梅兰芳等都与这座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每一座历史名城,几乎都能找到滋润其千百年的河流。这一点,泰州城也不例外。泰州境内河网密布、纵横交织,水网由四周向低洼的北部集中,这里的湖泊分布较多。其中,凤城河是环绕泰州城的护城河,有近千年的历史,这条古城河将不少人文古迹串联了起来,形成完美的文化景观链。

    泰州老街是泰州的商业街、文化街,全长1000米,全部采用明清建筑风格,恢复了明清时代泰州的老字号、老商铺、古戏台。它既是“老行当一条街”、“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条街”,也是“苏中小吃一条街”。

    泰州人一直保持着“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习惯,就是早上吃早茶、晚上泡澡。这种悠闲的生活方式,在当地的一首旅游四季歌中就能得到鲜明体现:“春赏花海食江鲜,夏享夜游尝八鲜,秋逛湿地吃螃蟹,冬泡温泉喝汤包”。

    现实,向前走是出路

    泰州市旅游局副局长申强表示,1996年,泰州从扬州划出来,组建地级市。当时正处于创业期,打破安逸的生活、进行艰苦创业成为风行一时的口号。“后来,大家还是认识到,创业期的奋斗与精致的生活并不矛盾。尤其是在旅游发展上,泰州闲适的慢生活更是不可多得的优势资源。其实,向前走,才是出路。”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教授表示,现在工作压力比较大,人们需要享受工作之外的闲暇时间,一些城市“慢生活”的提法是正逢其时的,这也是旅游从“观光游”走向“深度游”的表现。

    一份《关于一种新型旅游方式——“慢游”的市场调研问卷》显示,在“您认为旅游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中,“释放压力,放松心情”、“开阔眼界,获取知识”两个选择项分居前两位。 申强表示,泰州的慢生活主要立足三个方面,即水上慢生活、文化慢生活、美食慢生活。水上慢生活,体现在油菜花海、水上森林、湿地、温泉等;文化慢生活,体现在戏曲文化、宗教文化、学派文化等;美食文化则把干丝早茶、河豚、螃蟹、汤包等极具当地特色的慢食产品组合起来。

    据了解,目前,泰州已经形成了“一河两馆三园”的特色景区,一河便是凤城河,两馆便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水文化博物馆、中国科举院试博物馆,三园便是纪念梅兰芳的梅园、纪念孔尚任的桃园、纪念柳敬亭的柳园,这三园被当地人称为“戏曲文化三家村”。

    围绕慢生活,泰州也形成自己的春秋两旺的节庆活动格局。春天是中国水城水乡国际旅游节,囊括了凤城河桃花节、溱潼会船节、千岛菜花节等优势项目。其中,溱潼会船节还是全国十大民俗节庆活动之一。赛船结束,还有一系列的演戏、酒会、送头篙等民俗活动。秋天是泰州湖蟹大会,举办金秋螃蟹美食月、兴化河蟹节、溱湖八鲜节、蟹黄汤包节、万人品蟹宴等一系列活动,借美食来推销旅游。

    前行,如何凸显需功力

    刘德谦提醒,慢生活不是提一句口号就可以的,也容易走向泛化。“类似的客源地、相邻的地区,可能都在做慢旅游。如何区别开来,如何凸显出来?这需要很深的功力。相关城市要努力提炼出当地的自然风貌、历史人文特点,尽可能将当地老百姓悠闲的生活方式深度呈现出来。”

    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教授认为,相关城市在推行慢生活时,要给予旅游者更多的“选择权”。“选择慢游,游客肯定是希望慢下去去仔细品味当地生活的。相关城市和景区在提供多样化的需求给予和公共服务之外,将更多的选择权交给游客,是一个明智的做法。”

    前述调查问卷就显示,在“您认为要做好慢游要重点做好哪些方面”的问题中,“满足旅游者个性旅游的需求”、“由旅游者自主选择旅游项目,决定旅游时间”、“开发慢游产品”分别排在了前三位。

    王琪延表示,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很多慢元素,儒释道里就有很多这方面的论述,但是相对“虚”点,而国外在这方面有更多的实操的标准和做法,值得我们去参考和借鉴。“当然,这不是一提倡就立马解决问题的,需要一个引导的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更多的中国人已经开始追问生活的目的。”

    事实上,慢城市国际协会对于“慢城”倒是有一些标准。例如慢城市必须限制汽车的使用,汽车在城市街道行驶速度不得超过20km/h;慢城市必须有一个噪声管理系统;慢城市必须有一套环保的城市污水生态处理系统;慢城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必须保证城市的个性,特别是保护具有地区象征性意义的产品。

    对于未来,申强显得很有信心。他表示,有些地方是先有营销概念,再细做旅游产品,他们则是根据自己的传统生活方式提出了概念。“从2010年的世博会开始,这个具体概念也是逐渐形成的,我们觉得是找准了自己的路。未来,我们还要推行环凤城河慢行交通系统。”

作者:沈仲亮 通讯员:
(责任编辑:魏荔莉 )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