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节这个古老的节日中,时尚和传统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其中,民俗作为一种无形文化资源,呈现巨大的吸引力,在华夏大地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今年春节,北京举办的庙会、灯会等100多项民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吸引了众多的市民和外地游客,烘托了节日气氛。流传不衰的民风民俗更成为远离家乡的人们回归故里的一大诱因。
民俗旅游是民俗文化的延伸和展示,深厚的民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民俗旅游奠定了发展之基。
站在国家和民族高度看,民俗旅游是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我国拥有56个民族,华夏文明绵延5000年,孕育了服饰饮食、婚葬嫁娶、待客礼仪、节庆娱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的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民俗旅游已成为满足外国人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
从旅游角度看,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民俗展现给我们的,除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外,更多的则是对于历史的记忆。民俗旅游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体验文化情调,而且是活生生的、真实的文化体验。民俗活动是当地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化石”,它承传着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文化智慧,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自然与人文生态和谐统一的集中体现。民俗活动参与性强、情趣无限,给游客带来的是一种文化上的享受。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具有经济的“外壳”和文化的“内涵”,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年来,各地的传统民俗脱掉“下里巴人”的帽子,被视为民族传统文化、并向外来旅游者展示其本土形象,一时间,中国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民俗村、民俗园数不胜数,许多已经消失的民俗事项被挖掘展现出来,策划、包装成为动态性、参与性的旅游产品。
尽管民俗旅游方兴未艾,许多城市、乡村打出了这张牌,但从实效来看,民俗旅游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流于形式。一方面民俗概念对旅游产业的增值效应并不明显,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局部利用得多,整体开发得少;单个展示得多,系统组织得少。资源的优势没有得到深层次的发掘整理,形不成流动着民俗文化情愫的旅游景观体系,旅游活动依然处于低端的餐饮、住宿、景点游玩等老三篇。另一方面民俗旅游的吸引力有限,本地游客居多,外地游客寥寥。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全国性民俗节庆活动,很多地方民俗活动知名度很低,市场影响力很小。
值得注意的是,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经过长时期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其真实的生活渐渐被物化为一堆了无生气的建筑,被戏剧化地想象为千篇一律的仪式,导致民俗文化精神内核的丧失,甚至出现大量的伪民俗。
以今年春节河北遵化清东陵景区举办的首届“穿越大清朝”庙会为例,非但把庙会开在了皇家陵地,而且内容不伦不类,实乃对民俗文化的亵渎。
实际上,民俗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民俗旅游大有文章可做。
一要因地制宜。不同地方的民俗元素各有特色,要因地制宜,发掘特点,不能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应就地取材,深度挖掘当地的民俗资源,并展现当地的生活现实。也不能曲高和寡,要符合大众口味,如此才能吸引更多游客,占有更大市场。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极具当地民俗文化特色,每次活动都吸引大量中外游客。有人说,潍坊名气是随风筝飘起来的。
二要保持个性。民族地域特色和古朴鲜活的个性,是民俗文化赖以流传至今的生命之源。民俗文化贵在原生态,它让人们在享受文化带来的愉悦时,也感悟着人类祖先对生活的追求和热爱、生存意志的不屈与坚强,从而留下深刻的审美印象。民俗一旦失去古朴自然,失去原始个性,也就失去了本身的魅力。
三要走近百姓。民俗起源于民间,民俗要与旅游互动,最重要的是让民俗真正走进百姓。目标定位应先以本地人为主,多展示自己民俗的东西,让老年人重温,让青年人认识。只有充分认识当地传统文化的价值,才能主动去挖掘自己的民俗文化,积极对外宣传自己的“特色”。如果连当地人都不知道有什么民俗文化,还怎么去吸引别人?“二人转”之所以名震大江南北,广泛的地方群众基础是其推广传播的基石。
四要集中展示。可将一些市场认可度高、影响力大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地方表现出来,兼顾大众消费者的兴趣,传统和现代相结合,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花有限的费用即可领略到民俗文化。
在国内,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汇集了全国21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展示了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民俗村定期举办各种民间传统活动,让游客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多彩多姿的民俗文化底蕴。但这种集中展示的运作模式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内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还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
五要活动引导。民俗文化有其特殊性,需要用一定活动载体来体现。举办民俗节会活动,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节会活动一般有两类,一是基于民族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白族和彝族的“火把节”等,虽不会常年存在,但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二是流动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如贵州组织民间表演队到国外演出松桃苗族花鼓、滩堂戏、下火海等,每到一处都吸引不少外国民众前来欣赏,进而吸引游客前往贵州旅游。
六要形成品牌。民俗旅游产品既要保持传统民俗文化的本真性,又要具备震撼人心的形式美,使游客在感受浓郁的民俗风情的同时,能够得到精神享受,产生出精神层次上的“兴奋”。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资源的特色和自身的优势,选准项目,使优秀的民俗文化资源摆脱闲置或游离的状态,与资金资本相结合,打造成民俗旅游名牌产品。
民俗旅游是民俗文化的延伸和展示,深厚的民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民俗旅游奠定了发展之基
- 陕西:旅游追着“年味”跑 2012-1-29 9:35:08
- 春节出境游休闲度假成主流 2012-1-16 9:52:37
- 低碳旅游实验区受关注 2012-1-11 9:56:42
- “玩伴儿”助力智慧旅游,创造全新旅游文化 2012-1-6 15:02:47
- 游客可在国内网站直接预订欧铁车票 2011-12-31 9:57:07
- ·[交通]7条隧道贯穿中州大道 为老城与新区“解
- ·[交通]BRT车道多处受损太颠簸 整修还靠“打补
- ·[交通]十几对列车晚点 铁路局微博公布消息并致
- ·[天气]本周雷阵雨与高温并存 局部将有高温闷热
- ·[天气]今明河南省十市有暴雨 未来三天依然阴雨
- ·[交通]中州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