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前沿视点 >> 热点论述 >> 正文
农家宾馆:穿靴戴帽扎腰带乎?
http://www.hnta.cn 2010-6-8 9:20:47 来源:大河报 点击:
  前不久,笔者随部分专家到洛阳考察了6个县(市)的10个景区(点),最大的收获是没有想到基层干部群众竟蕴藏了那么大的创造力,以“栾川模式”为引爆点的豫西山水风光游已形成了堪称“军团”的规模态势。其中,最耐人寻味的是,由景区(点)所在地农民自发开办的“农家宾馆”星罗棋布,旅游业已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强大助推器。
  据了解,上述景区(点)的“农家宾馆”就单体而言,大的一家可接待游客150人左右,小的一般也在30人左右;就群体情况看,有的村日接待能力在万人以上,一般的村日接待能力也在千人上下。这些“农家宾馆”遍布景区(点)内外,收费低,吃住一体,很受游客欢迎。存在的问题有四:一是有规模没特色,风起云涌的“农家宾馆”已将淳朴的豫西山乡变成了钢筋水泥小镇;二是有产值没利润,“农家宾馆”的投入远远超过了农民的积累,赚的钱往往不够还债,甚至为了攀比不得不咬着牙再投入;三是有载体没水平,“农家宾馆”大都各自为战,赚的就是个游客吃住钱,鲜见搞多种经营的;四是淡季时间长,一年有几乎半年的光景没事干,而旅游旺季到来时又忙得不知如何是好。
  在考察过程中,笔者还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现象,即,县乡村三级干部都意识到了如此发展“钢筋水泥小镇”是有问题的,他们甚至不惜“补贴”都在鼓励农家宾馆“穿靴戴帽扎腰带”。比如,加顶铺瓦,门窗改成木的,外观仿古,看上去像清末民初的民居风格。诚然,改造比不改造好看,有风格比没风格强。但深入进去后则发现,这些“农家宾馆”内容依旧简陋、单一,可谓缺胳膊少腿。更值得研究的是,他们没有符合现代旅游业的经营组织和程序,而村干部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已微乎其微。显然,这种自发的、原始的、农业社会意识下的手工作坊式的“农家宾馆”,也许面临着规模膨胀后的窘境。换句话说,它们是否也有一个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问题呢?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辛亥革命的“割辫子”。百年来,国人是不再留辫子了,但封建思想剔除干净了吗?同样,旅游业的发展或许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豫西山水风光游绝非是造就几个旅游业富翁,其最终结果一定是当地农民群众的共同富裕。所以,笔者不反对“穿靴戴帽扎腰带”,但坦诚建议在提高农民素质上多下工夫,即,帮助他们由传统的农民迅速转变为合格的现代旅游业经营者。当然,站着说话不腰疼,农民年龄不一、基本文化知识不一、各自条件差异性很大,转变角色岂是一代人能够完成的?然而,正因为难,才应该早些入手。此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作者: 通讯员:
(责任编辑:志威)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