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前沿视点 >> 热点论述 >> 正文
新郑欲改名轩辕引城市改名热
http://www.hnta.cn 2009-7-7 14:45:18 来源:北京科技报 点击: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员牛凤瑞表示,改名一旦形成风气,就过头了。九寨沟等地改名时希望依托名牌带来短期的好处,但对于一个地区的长期的发展需要来说,能够依靠的不只是一个好听的名字,而是政府扎实的工作。这些地方,看起来改名很成功,但实际上是否因为改名而得到了发展,这是很难论证的。

    为什么一些地方改名会带来如此大的经济损失呢?相关专家帮记者做了一个粗略估算。比如办理一个二代身份证,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成本是20元,一个人口150万左右的城市大约有100万人因城市改名需要换证,就需要花费2000万元,而此前这些人使用的旧身份证已经花费了2000万元的成本。这样一来,仅仅两次办证加起来就是4000万元。

    但是,很多城市改名的初衷是希望城市经济得到发展。张家界是专家们公认的成功案例。湖南省此前有一个地方叫做大庸市,著名景区张家界就在这个地区。当时,很多大庸市人的名片在标注大庸市的同时还要注明张家界,就连当地的市政府在对外办理事务时也遇到很多麻烦。经过该市政府3年的努力,将市名改为了张家界。这个地方由旅游产业带动的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很快全方位地发展起来。

    中国城市改名已经“热”了很多年,类似成功的案例也有不少,比如四川灌县更名为都江堰、福建崇安更名为武夷山市、四川南坪更名为九寨沟县、云南中甸县改为香格里拉……这些城市现在都很有名气,而且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当地的风景名胜取代了原来的名字。河南周口市淮阳县某官员就曾算过一笔账,由于历史上曾有包公“陈州放粮”的典故,从长远来看,“陈州”招牌值100亿元人民币不为过。如果淮阳县名能改名为陈州县,当地人每人每年能增收1000元,淮阳县有130万人,总计就是13亿元人民币的收入。

     “改名的主要目的是想要达到一个改造区域形象的效果,知道该地的特点在哪里,可以实现它的社会经济全方位推进,不仅仅是旅游事业。改名的过程中当然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比如说火车站、汽车站需要更名,国家的地图图册需要进行调整,但是这种投资完全由当地出资,如果当地民众认为有必要改,那么这些投入是可以接受的。” 北京交通大学规划专家王衍用告诉《北京科技报》,“投资以后,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非常值得的。就目前强烈提出改名要求的县市来说,都是有自己切身的体会和需求,才会试图改名,而不是说纯属拍脑袋决策。民众和学者们应该看到更多方面存在的问题,来理解地方上的苦心。”

    王衍用以山东东营市举例,黄河是对中华民族有重要意义的河流,因此人们自古对与黄河相关的三个地方感兴趣,壶口瀑布、黄河发源地以及黄河入海口。山东东营市就位于黄河入海口,这里还是中国第二大油田所在地。王衍用说:“原本该市的名字来源很简单,历史上这个地方是一大片荒地,人们来这里垦荒的时候,在西边有个西营,所以这边就叫做东营,基本上没有可以利用的历史的内涵所在。所以我给它做旅游规划的时候就说,你这个地方为什么不叫黄河口市呢?”

    如果叫黄河口市,这个地方的地域形象就体现出来了,人们就会知道这个城市位于黄河入海口的地方,此外还可以利用黄河文化来包装这个城市,既有深度,又有文化可以包装。外地人就会冲着城市文化以及入海口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方位慕名而来,该地也可能由此成为一个特殊地标。这样一来这个城市就可以变成一个旅游吸引物,走向市场,全方位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王衍用认为,目前相关管理部门对于很多地区提出改名的问题仍然表现得相对保守,通常采取的措施是一个也不许改,但这样的做法就过于机械了。“对于一个地区是否应改名,要进行科学的考量,改名利大于弊的,就应该积极推进改名,弊大于利的就要禁止,目前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有些欠考虑。现在很多部门和人反对改名,实际上很主要原因就是怕麻烦,不愿意投入,因为改名虽然对地区发展很好,但是却会给一些地方增加重复劳动,这种短视的想法并不可取。”他说,国家应该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组织专家到需要改名的地区进行考察和认定。对当地能利用的历史文化资源,或者说地理环境资源,通过打造区域形象,来让其产生经济效应。

    但是,还有很多专家学者对于因地区改名而遗失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感到十分担忧。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韩茂莉认为,很多城市的名字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历史资源。

     韩茂莉说:“河南新郑本身是一个非常有文化历史的地方,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郑国发展起来的,延续了几千年,轩辕皇帝反而是一个传说。放弃一个正的理念,用一个传说中的轩辕氏,别说海外,即使是国内的投资商也不会知道这样一个名字。”

    陕西扶风县名的历史实际上也远比法门寺悠久。早在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渭城以西因归京官右扶风辖领而得名,进而至唐代时借该官名作县名沿用至今。而法门寺至东汉末年才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直至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5年)才正式更名为“法门寺”。 扶风县想改名法门寺县,于是网上因此出现了“西汉扶风想穿唐朝马甲风光”的感叹。
作者:马佳 王宁 通讯员: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