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动态 >> 前沿视点 >> 热点论述 >> 正文
“非遗游”的是与非
http://www.hnta.cn 2009-6-15 10:28:57 来源:新华网 点击: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能否延续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民族的DNA。采访中,一些“非遗”保护工作者担心,原生态环境是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的重要保障,景区环境不同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传承环境,传承出来的“非遗”是否还是原有艺术?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技艺无法解决传承人生活问题,一些传承人生活异常艰辛。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首先应解决传承人的生存问题。只有生活质量有保障了,传承人才会有发展技艺和培养继承人的热情,其他人学习技艺才会觉得有奔头。

    在镇北堡西部影城,民间艺人李彩霞一天得忙活十几场表演,与以前到处讨生活相比,似乎更加辛苦了,然而她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虽然演出多了我会很累,但是感觉很好,因为喜欢秦腔,多累我都想唱。”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雷侃解释说:“没有土壤的花草难以长久。”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得让其有生存依附的土壤,在原生态生存环境无法延续传承的情况下,不妨转变一下传承模式。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会变味的担心,靳宗伟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本就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关键在人,不同的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不同的诠释,因此进景区并不一定会使之变味。当然进景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有所选择,并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适合进景区。

    当然无可否认,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过度开发问题。中央民族大学民俗研究学者祁庆福对记者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应注意避免过度开发。有景区将本应是民族节日才有的祭祀活动长期展演,这明显违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合理利用的原则。为商业目的将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搬上“舞台”,不仅显得不伦不类,而且会影响这些遗产的活态传承,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原本包含的文化。
作者:曹健 通讯员:
(责任编辑:韶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