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凛冽寒风中,沪上创意产业发源地之一———田子坊迎来满载外国客的旅游大巴,并传出享誉海外的杨慧珊琉璃工房即将入驻的好消息;上海工业旅游促进中心连续第三年发行的“工业旅游年票”逆市热销,总投资3千多万元的欧姆龙自动化(中国)展示馆“牛气十足”,晋身于工业旅游的大家庭,中心秘书长鲍炳新感到有些人手吃紧,忙着盘算如何招贤纳士;1933老场坊总经理王丽莉则刚刚会晤主动上门寻求合作的日本最大旅行社———交通公社株式会社(JTB),酝酿牛年跨越式发展……仅仅10年光景,这些曾经令老上海人头痛不已的旧仓库、老厂房摇身一变,化身创意产业,实现了生产向生活服务的转化,成为新的旅游吸引物。昔日的“烫手山芋”今朝成了“香饽饽”,创意旅游正爆发出传统景区所无法比拟的旺盛生命力。
田子坊缘起艺术家需要创作交流的空间
“作为建立最早、最具影响力、知名度最高的创意产业园区,田子坊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交流的空间。”上海市卢湾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陈湧回忆上个世纪90年代初还是马路集市的田子坊感慨不已。事实上,上海的创意产业走过了一条从自发集聚到政府引导的发展之路,随着创意产业园区的完善和兴起,创意旅游应运而生。
田子坊原为上海泰康路210弄,是20世纪30年代典型的弄堂工厂群。1998年,正值上海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田子坊的弄堂工厂群纷纷迁移到远郊,厂房闲置。陈逸飞、尔冬强等一批知名画家将旧厂房租赁下来开画室、办展览、聚会,交流切磋不亦乐乎,田子坊于是有了“文气”,也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创意企业入驻。旧厂房得到了“重生”,创意企业也拥有了适合其发展的良好载体,在双方的“共赢”中,田子坊发展成为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2006年)、上海优秀创意产业集聚区(2007年、2008年)、十大时尚地标性场所(2007年)和卢湾区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伴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田子坊悄然“扩容”,浓郁的艺术氛围从老厂房“蔓延”到附近的石库门民居,截止到2008年,已经吸引了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137家中外创意设计机构入驻。游客随之增多,一名外国游客曾这样描述到:“我最喜欢在冬日的暖阳下,喝着浓郁的咖啡,看着田子坊内的老婆婆倚着门边晒太阳打盹。”
2008年,卢湾区成立了田子坊管委会,提出了共建共享的工作理念,探索文化创意产业、历史文脉传承、旧区软改造三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以创意产业为基础、以旅游休闲为载体、以文化创造为灵魂的创意经济,把田子坊打造成为集聚文化创意产业、展示里坊风貌、品味海派文化、演绎世博主题的标志性地区。同时,推动商旅文联动发展,加强创意产品展示和体验性消费内容,开发田子坊旅游线路,编制田子坊旅游手册,打造旅游特色商店等。”
从这一点看,田子坊探索闯出了上海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将工业老厂房运用新的设计和模式改造,为历史的留存注入时尚、创意的元素,将过去一拆了之的旧城区旧厂房改造方式,转化为在延续城市文脉和创意精神中重塑人文新景观,使保留的旧仓库、老厂房成为现代城市景观是上海创意旅游的最大特点。
工业旅游风生水起,牛年有点缺人手
与田子坊当初自主无序、步履蹒跚地摸索前进相比,8号桥、1933老场坊等后起之秀的发展显得大刀阔斧、顺风顺水。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150年的工业发展史、海派文化的融合与培育、雄厚的工业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积淀了大量的工业遗迹,也为后人积累了丰富的工业遗产。2005年5月,全国第一家配合政府提升产业结构和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思路,挖掘和整合工业旅游资源,努力打造国际大都市旅游产品的专业服务机构———上海工业旅游促进中心注册成立,轰响了上海工业旅游的驱动引擎。
如今,在上海市经委和市旅游局领导下,运转3年有余的上海工业旅游促进中心硕果累累。中心所处富有创意、体现时尚的“8号桥”前身为“上海汽车制动器”,被创意产业“改头换面”后,仅这一家工业旅游景点2008年就接待游客12万人,实现直接就业1000人,间接就业3000余人,连续5年下来产生2000万税收。尝到甜头后的“8号桥”去年又适时推出一个全新的旅游品牌“创意假期”,它颠覆了传统旅游以“游”为主的概念,将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以摄影、婚纱、美食、徒步、潜水等为主题的“特种创意旅游”项目。正在申请加入“工业旅游示范点”的上海美术制片厂开展工业旅游后不足一年,效益就翻了一倍多:2007年11月只接待过7个团体共738人,2008年10月已有14个团队和168名散客慕名而来,1月至10月的收入超过20万元,比往年加起来的总和还多。询问起上海工业旅游面临的成长烦恼,促进中心秘书长鲍炳新乐呵呵地表示,“上海的工业旅游资源在全国得天独厚上海工业旅游实际上是集成创新的‘创意’旅游,我们要抢占制高点,落实市委、市府提出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做专题旅游产业的集成商,全力整合上海所有的工业资源,规划和设计出上海工业旅游的亮点、热点、卖点。如果真要谈烦恼,我现在有点发愁人手不够,准备牛年招兵买马啊!”
创意旅游:拒绝“山寨”
创意产业升温了,工业旅游红火了,“山寨”版的创意旅游随之抬头。创意产业集聚区1933老场坊掌门人王丽莉总经理,提到筛选“正版”与“山寨”商户的问题时头痛不已。1933老场坊的前身是工部局宰牲场,始建于1933年,出自英国建筑设计大师巴尔弗斯(Balfours)之手,整体建筑外方内圆、高低错落、无梁楼盖、廊道盘旋、布局宛若迷宫,曾被誉为“远东第一宰牲场”。2007年,1933老场坊投身创意产业,经上海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开发成创意产业集聚区后正式对外迎客。
“创意旅游,一旦失去了其中核心的特色,将变得一文不值。然而,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本身就是个艰辛的抉择。”她强调,“尽管如此,在租户的挑选上,我算的不是当下的经济账,而是长远效益。同时,我们坚持保留下来一楼和二楼为创意活动和公益展览提供免费场地,并在四楼设置了中心图书馆。这一切都是为了使之与创意产业园的人文环境相匹配。”开业至今,法拉利车展新品发布会、瑞士雷达表展示会、CHIVAS芝华士发布会等等,这些世界大牌奢侈品厂家不约而同相中了1933,一掷千金;甚至连美国NBA篮球秀也选择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1933。
“我不是专业做旅游的”,王丽莉总经理快人快语,“但我认为,游离于社区之外的创意产业怎么能吸引游客的兴趣?客人来1933光品味上海的历史还不够,要让他们置身其中体验上海老居民‘螺蛳壳里做道场’的那种精致!所以我说1933老场坊更像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升级版,我们把相当一部分1933周围原生态的民居保留下来,许多居民楼都将置换出来成为1933的一部分。由原来的点(一栋楼或一个厂房)拓展到面(创意园区与创意社区互动发展),创造集商、文、旅为一体的以1933老场坊为圆心的周围1.2平方公里的创意社区概念。”
“现在不断有旅行社主动开着大巴送客人来1933,这不,我刚刚接待了日本交通公社株式会社(JTB)的代表。2009年,1933在创意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大有可为。”一幅牛年发展的新蓝图正在王丽莉的脑海中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