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房游”听起来很美
http://www.hnta.cn 2008-9-25 8:27:24 来源:东方今报 点击:次
十一黄金周将临,有关长假游的各种资讯铺天盖地。但记者在各媒体上四处搜罗,却唯独缺少了一些“换房游”的踪迹。
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换房游”,似乎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了。是这种新的旅游模式遭遇了“水土不服”,还是另有市场原因和制度“瓶颈”?
在国庆长假到来之际,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采访。
●现象——“换房游”遭遇“水土不服”
“换房游”最早起源于国外,据说在法国等国家的年轻人中非常流行。其大致做法是:身居两地的旅游者通过互相换房、供彼此在旅游期间居住,从而达到减少订房麻烦并节约金钱的目的。这一做法近年被引入国内京沪等地后,在一些青年学生和都市白领中颇受欢迎,但也引起了部分专家和市民的担忧。
“‘换房游’至少能节约一半费用”,河南财经学院大三学生刘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去年十一期间和女友到海南旅游时,得知在海南大学读书的高中同学恰好准备来豫游玩,“我们一商量,就互换了这几天双方在郑州、海口的租住房。这样双方都不用四处找旅馆,而且确实省下了近千元住宿费。这对于经济尚未独立的大学生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与刘涛一样,热衷于“换房游”的大学生和都市白领还有不少,他们大多在同学、老乡、网友中寻找“合作者”。京沪一些机构甚至还开通“换房游”网站来助推这一新兴旅游模式。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听起来不错的时尚旅游方式,很快就在市场上遭遇了“水土不服”。据了解,在今年的春节长假,清明、五一小长假,“换房游”参与人数已大大缩水。其中,虽然也有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但社会接受程度不高、缺乏应有的制度保障和运作规范,应该是“换房游”模式方兴“有”艾的主要“瓶颈”。
●调查—— 六成市民不放心“换房游”
据了解,“换房游”在法国特别流行,这与该国国情有一定关系,因为在当地旅游、度假的主要花费是交通和住宿,而住宿费是最大开销。
通过换房度假,一些收入不高的工薪家庭可以实现到巴黎观光、到阿尔卑斯山滑雪、到卢瓦尔河谷看城堡的梦想,因此很受国民欢迎。
但国内旅游界业内人士也同时提醒,这种新的旅游方式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只能靠换房双方的信用程度维系安全,这样就存在一定风险。如一方家里出现丢失或损坏物品的情况很容易引发纠纷。
对此,上海某机构曾发布过一项“换房游”调查,在4135名受访市民中,只有17%的市民愿意尝试“换房游”,63%的受访市民对此不放心。其中,42%的市民担心换房会让不法分子利用自己的房子从事违法勾当;27%的市民担心引贼上门;22%的市民担心陌生人的居住会破坏自己家中的家具等设施;48%的市民认为应在换房之前与对方签订完备的换房协议。
●声音—— “换房游”并非没有市场
“换房游”以其经济、实惠并可以广结朋友等特点,受到很多年轻人的追捧。但这一新的旅游方式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因市民思想“开放”程度普遍不高、缺乏规范的制度保障等带来的心理负担,造成很多市民对“换房游”望而却步。因此,这种模式目前仅在亲戚、朋友特别是大学师生和都市白领中流行。
对此,河南财经学院旅游系主任、河南旅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袁绍斌教授说,单纯从成本核算角度分析,“换房游”对于经济负担能力一般的旅游者来说,确实不失为一种经济、理性的出游选择。“但目前的发展瓶颈主要在于大众的心理接受程度。因此,‘换房游’在我国尚处于小规模、小范围的初级阶段。一旦市民能够从制度保障和规范运作中得到足够信心,相信将会有更多的人认可和接受这一新兴的旅游模式”。
在上述调查报告中,69%的市民认为可以与信赖的朋友临时互换住房,就足以说明多数市民对“换房游”有一定的心理预期。而记者在随机调查中发现,多数受访者还是认可“换房游”运作理念的,只是在实际操作层面“有一定心理障碍”。他们普遍认为,一旦“换房游”能够真正走向规范、安全,其市场前景将非常乐观。
一些市民还建议,可尝试设立专门机构(哪怕是中介机构)来具体负责“换房游”事宜,并充当见证人、调解人角色。
很多市民期望通过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加快社会对“换房游”的认可和接受步伐。
●专家—— 制度缺位仍是发展“瓶颈”
据了解,在京沪等地的网民中,“换房游”还有一定市场。主要操作形式有以下3种:一种是不同城市的亲戚、朋友或熟人之间,私下通过协议达成“换房游”目的;一种是在原本互不相识的网友之间通过交换房源信息后达成换房协议;还有一种就是通过换房游网站等“中介”机构,经互相考证达成最终协议。“‘换房游’在我国尚属于一种新生事物,目前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开物律师集团(郑州)事务所的杨俊锋律师认为,“换房游”实质是一种短期房屋租赁关系,而这种临时租赁关系存在一定风险性。
杨律师提醒市民,在确定“换房游”之后,双方应将自己家中的贵重物品妥善保管,以免万一出现问题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同时,他还建议换房双方在事前一定要认真考察对方的身份信息和信用程度;必要时还要了解对方所提供房子的性质(自有、租赁或是公房等);最好签订一个书面的换房协议,并认真履行交接手续。一旦发现问题,可以按照协议约定来妥善解决。“如果是一般的市民家庭之间进行换房,而且双方家庭都有一人(父、母等家庭成员)可以在家留守的话,不仅双方行程都可以更方便、更放心,而且也不容易出现其他纠纷。”一位网友这样建议。
作者:郑学春 通讯员:
(责任编辑:志威)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