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需要文化的诸葛亮”
新闻背景:陕西历史学教授胡觉照今年4月致函教育部,认为应将诸葛亮的《出师表》撤出中学教材,以华歆的《止战疏》代之。
记者:对此,反应最强烈的人是你吗?
聂振弢:是啊,多年研究诸葛亮,我对任何关于诸葛亮的言论都比其他人总是多些关注,胡觉照的说法当然也不例外。
炎汉400年奠定了坚实的民族基础,形成了“大一统”的民族思想,影响深远。东汉末年,战乱不已,诸葛亮的“兴汉”思想顺应民意,最合人心。
诸葛亮竭忠尽智,至死不悔,是中华民族忠贞的化身、智慧的化身,成为历史的楷模。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精神核心,全部集中在《出师表》中,成为后人学习这种精神的最好载体。跨越千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上升成为一种民族精神,是当下最需要的。否定民族精神,否定历史楷模是十分荒谬的!
当下人们心中的诸葛亮,已经不是历史上和文学上的诸葛亮,而是具有更多文化内涵的。中国人需要文化的诸葛亮,就像一个民族需要大师和英雄一样,它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
因此,我认为绝不能把《出师表》剔除出中学课本!
“辩论完了再握手”
新闻背景:7月12日,聂振一行飞抵北京,在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栏目中,与胡觉照现场“对弈”。
双方辩论了三轮。第一轮,胡觉照对聂振弢,第二轮,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子彦对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教授胡小伟,第三轮,《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社长吴祚来对中国京剧院副院长陆翱。
记者:面对论敌,你来了个拥抱,是这样吗?
聂振弢:是啊!辩论场设在中央戏剧学院。
7月13日下午2点,双方主辩手上场。我主动上前握住了胡觉照的手,然后拉着手走向录制台。看到这种情景,主持人胡一虎笑着说:“从未见过正反双方手拉手上台的。”我又热情地和胡觉照拥抱了一下,现场掌声一片。
当我们二人各自走向自己的辩台前时,主持人问“是不是再握一下手”。“辩论完了再握吧”,这次我拒绝了。
其实,辩论的当天上午,我专门向教育部教材司的人员进行了求证,得到的答复是“不考虑剔除这篇文章”,无疑,这为我辩论更添信心。
“南阳人都有诸葛亮情结”
新闻背景:清代咸丰年间,为消除因诸葛亮引起的学术争论,南阳知府顾嘉蘅曾作“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一联。
记者:从另一侧面看此联,南阳人因诸葛亮与人争论自古有之。这到底是为什么?
聂振弢:诸葛亮被尊称为“智圣”,与张衡、张仲景、范蠡并称南阳“四圣”。从一个层面上看,他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历史名人,而是南阳的文化名片。
在南阳,与诸葛亮有关的民间故事达100多篇,除了诸葛亮的躬耕地武侯祠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市中心城区还有卧龙路、卧龙岗、三顾桥等地名,卧龙宾馆、诸葛亮读书社等与诸葛亮相关的店铺比比皆是,甚至在撤地设市后,直接把一个区命名为卧龙区。
记者:还有其他的明证吗?
聂振弢:南阳人的诸葛亮情结最汹涌出现在2003年。
是年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节选《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隆中对》,将“南阳”注解为“在现在湖北襄阳一带”。
这种做法引起了南阳人群情激愤。我市举行了“捍卫历史,尊重史实,诸葛亮南阳躬耕地万人签名活动”,同时组织人员,以新编教科书损害南阳历史文化名城形象、伤害1000多万南阳人民感情为由,予以还击,还击的结果是课文的注释做了部分修改。
争论不断的文化动因是“南阳人都有诸葛亮情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让我们至今念念不忘。
“南阳崛起的全民文化冲动”
新闻背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南阳人热切期待文化南阳、厚重南阳。
记者:诸葛亮文化与南阳当下发展有着怎样的必然联系?
聂振弢:解读中原文化,我们不难看出,历史上的河南之所以能够长期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中华崛起的高地,与根深叶茂的繁荣文化是分不开的。
中原要崛起,南阳要走在前列,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开发我们的文化,发展我们的文化,创新我们的文化,要把我们丰富的文化资源变为强大的文化力量,发挥文化的潜力、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形成推动南阳和谐发展的新动力。
综上所述,我以为剔除了《出师表》,也就关掉了南阳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也不利于南阳旅游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