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山巍峨,淮河水悠长。 领略桐柏,这里的水帘洞、太白顶、五虎山、秦王涧、龙潭河……诸多的仙山胜境、旖旎风光,让人痴迷陶醉。 感悟桐柏,这里的淮河源文化、红色文化、佛教道教文化、盘古文化……厚重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化,令人心驰神往。 近年来,桐柏县委、县政府一手抓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手抓文化资源的提升,让文化赋予灵山秀水以生命、灵性和无穷魅力。 超前科学决策 文化旅游巧对接 声音:文化之于桐柏,是铸造桐柏灵魂,彰显桐柏魅力,提升竞争软实力的难得资源,必须保护好,利用好,形成文化产业,创造一种有利于发展的良好人文环境。———桐柏县委书记刘新年 “盘古开天,血为淮渎”。桐柏是淮河源文化的发祥地,许多帝王都派钦差大臣来桐柏祭祀淮河,这里是“盘古之乡”,这里是佛教临济宗白云山系的祖庭,这里是3个“中央局”的所在地,这里是电影《小花》的外景拍摄地。如何发挥文化在旅游和县域经济中的积极作用?桐柏县超前科学谋划,全面提升软实力。 全县上下形成“抓文化就是抓经济”的理念。早在2004年,桐柏县委、县政府就高瞻远瞩,制定了《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思想上统一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对加强文化建设的认识,成立了以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机构,把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起考核。在工作实践中确立了三种认识:加强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抓文化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机遇;加强文化建设是一个地方加快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和竞争力所在,抓文化建设就是抓经济,就是抓生产力;加强文化建设是培育地方干群精神支柱的关键所在,抓文化就是抓精神动力,就是抓和谐向上。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设施是展示文化形象、丰富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也是体现文化建设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文化建设,关键在选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只有通过生动形象的物化载体,把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有形的设施固定下来,使“虚”的“实”起来。培育文化精品工程,实施保护性开发。桐柏县以保护传统文化和文化资源为重点,启动了地方民间文化资源的普查、发掘和保护工作,在此基础上,并分类别、全方位地规划建设了一批突出展现地方优势文化资源和提升地方文化品位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如以展示淮河源文化为主的淮河源文化陈列馆,以展示苏区文化为主的桐柏人民英雄广场,以展示佛教道教文化为主的水帘寺、云台禅寺改建工程,以展示盘古文化为主的盘古村、盘古庙。 建设文化产业基地,旅游产业全面提速。桐柏县在挖掘、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同时,全力打造旅游强县。现已开发建成了水帘洞、通天河、盘古溪、叶家大庄、太白顶、太阳城、笔架山、莲花岛、黄岗红叶园等景区和景点,形成了四区六线旅游发展格局。与此同时,加快了旅游设施基础建设。桐柏县投入旅游设施的资金已达3.5亿元。硬化了文化淮源景区的30公里环形公路,建造了三座仿牌坊山门;铺设了15公里石阶路;建造了6座仿古亭;配套了景区的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造了水帘图等8家宾馆和餐馆,已基本具备了晋升4A旅游景区的标准。另外,桐柏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运输、饮食、住宿、娱乐等行业提供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现在,桐柏县的旅游业实现了由接待事业型向产业型的转变,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发挥资源优势 打造文化旅游知名品牌 声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讲究的是“品牌经济”,文化和旅游产业要形成辐射力、影响力,同样也要创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桐柏县副县长段文汉 桐柏县在建设文化与旅游强县工作中,依据自己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发掘深刻内涵,赋予其崭新的时代特征,推陈出新,发挥优势,培育特色,做大做强,从而成功地创建了一批代表桐柏形象、具有较高品位的文化品牌。 淮河源文化旅游品牌。淮河源文化天下唯一。桐柏县为了弘扬淮河源文化,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出版了《淮河源文化专集》、《淮源颂歌》、《淮源西游记》、《桐柏山览胜》等系列丛书;拍摄了《淮河源头桐柏游》、《淮河千里行》、《神话桐柏山》等专题片;重建淮渎庙;建成了淮源文化陈列馆;设立了淮源文化发展剧目创作和演出、淮河源文物保护及扶技文化产业专项基金;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对淮河源文化品牌进行包装和推介;连年举办淮河源文化旅游节、淮源兰花博览会。通过生动形象的物化载体,使丰富的文化资源观之有物,视之有形。 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妹妹找哥泪花流》,这是电影《小花》的主题歌,而电影里所表现的人和事就发生在桐柏。在革命战争年代,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喋血桐柏山,饮马淮河水,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这块神圣的地方曾建立过3个中央局和6个省级党政军领导机构,是著名的红色苏区。桐柏县红色文化研究会已整理出红色文化资料近百万字,图片1000多幅;出版了《红苏区绿淮源》的专著。桐柏县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修复了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建成了桐柏英雄纪念馆,三军会师雕像、诗词碑林、英雄湖及会师广场文化设施,这里已成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点之一。同时,还建成桐柏苏区旧址、“七七工作团”旧址等革命圣地十几处。由中影集团投资1200万元的电视连续剧《桐柏英雄》已进入筹拍阶段;桐柏还是全国摄影家协会“全国红色之旅”摄影采风活动点。 佛教道教文化旅游品牌。桐柏山位于豫南佛教活动中心,水帘寺为中原“四大名寺”之一。几千年来,佛教文化在桐柏绵延和传承。桐柏县充分利用佛教文化的资源优势,首先申报并被批准的河南省佛教学院在桐柏成立,先期投资已达1.6亿元。学院建成后将成为培养佛教人才,传播佛教文化,研究佛教历史的综合性基地。其次,经常性地开展海内外佛教友好交流活动、水帘寺方丈升座庆典、桐柏佛裔佛事联谊活动。 盘古文化旅游品牌。“自古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家的考察和反复论证,盘古大帝的故乡就在桐柏,已经出版的《桐柏山盘古神话集》、《盘古学启论》、《万代盘古论》等学术著作,已无可辩驳的史实和实物充分证明了这一点。2005年,桐柏被命名为“盘古之乡”,并在桐柏建立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盘古文化专业委员会。2006年,桐柏盘古文化申报参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得成功。为了更好地传播盘古文化,桐柏县又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盘古村、盘古开天雕塑、盘古庙,开发了盘古溪、通天河、鸳鸯池、桃花洞、黄岗红叶林等文化旅游线路,让人们在古老的盘古文化中陶冶情操。 软实力提升硬实力 实现文化旅游共同发展 声音: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更加密切,文化所形成的软实力,最终将转化为一个地方的竞争优势。———桐柏县委宣传部长徐翔远 桐柏县在文化建设中,牢固树立“大文化”思想理念,把文化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的必要手段,紧紧服从和服务于发展经济这个中心,从而实现了经济文化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文化与发展旅游业相结合。文化是旅游的魂,旅游业要更具特色和吸引力,必须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桐柏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着很好的发展基础,去年以来,桐柏围绕淮源风景名胜区和黄岗启母岭红叶风景区为重点,突出以山水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为主题,先后对鸳鸯池、松云溪、通天河、启母岭等景点进行了民俗文化、西游记文化、盘古文化的发掘和包装,使历史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遥相呼应、相得益彰,从而大大提高了景区的文化品位,游客规模 大幅度增加,旅游经济也实现了较快发展。现在,桐柏县年接待游客60多万人,旅游综合投入达到2.2亿元。 文化与推进城镇建设相结合。文化是城市的魅力所在。桐柏在争创“山水园林生态城”的建设过程中,聘请了高层次专家进行了深度挖掘,高品位设计、高标准建设,从县城功能定位、市政规划建设、县城文明创建、文化旅游设计等各方面,都力求充分展现文化氛围,彰显文化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使秀美的桐柏山城更具韵味和魅力,2004年,桐柏县荣获了省政府颁发的全省最佳人居环境奖。文化建设不仅提升了旅游业的品位,也陶冶了人们的情操。现在,桐柏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和气、顺气、正气的人文环境和“干事、干实事、干好事”的浓厚社会氛围。 文化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相结合。文化建设开辟了扩大对外宣传的新窗口,也为开展招商引资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节会招商、文化招商成为项目建设中的新亮点。近年来,桐柏县采取文化与经济合作搭台唱戏,先后成功举办了文化旅游节、兰花博览交易会等,吸引并促成了一大批招商引资项目落户桐柏。文化与经济的有机融合,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去年以来,桐柏县合同引资30多亿元,其中超亿元的项目达十几个,这为桐柏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