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当天,殷都区小屯村的60多位农民放下锄头,穿上古装,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上演了一场仿殷乐舞《大秀殷商》,生动地再现了3000多年前的殷商文明。 今年3月,小屯村农民筹资成立了安阳大邑商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并组建了艺术团。从种庄稼到“种文化、种旅游、种商贸”,这些农民深有体会地告诉记者,这种收益远比种庄稼要多得多。 这是殷都区对殷墟采取保护性综合利用措施后获得的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实现了人与历史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的和谐。 去年7月13日,殷墟荣登《世界遗产名录》。同时,如何更好地保护它也刚刚开始——殷墟进入了“后申遗”时代。 如何保护,当时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尘封不动,另一种观点——保护性综合利用。 第一种观点认为,殷墟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是属于历史的,应该原封不动地保存(冻结保存),在其保护区内严格控制原有村庄和土地,不能进行任何改造建设。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任何改造都是对殷墟不同程度的破坏。 多年来,安阳殷都区尤其是殷墟所在地——小屯村、花园庄村、王裕口村的村民,以国家利益为重,舍小家、顾大家,为殷墟的保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但是,随着对殷墟研究、保护的不断深入以及新的文物遗址的不断发现,殷墟保护区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目前已有30多平方公里,占到了该区总面积的1/2。在这么大范围的土地上,既不能建工厂,也不能盖高楼。“不能盖房子,不能建工厂,让我们干什么?”殷墟保护区内的村民不断发出这样的疑问。 持另一种观点的人分别站在历史的、现实的、发展的高度,来审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他们认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并不排斥对其合理利用,处理好保护与利用、学术研究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把保护的必要性和发展的可行性结合起来,一定会走出一条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协调共生之路,进而达到既彻底保护,又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目的。 许多党政领导和文物专家也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这种“保护性利用”的观点。省委书记徐光春对文化遗产曾作了“保护并不等于尘封”的精辟论述。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成玉要求:“安阳市在殷墟申遗成功后,要切实管理好、保护好、宣传好、利用好、发挥好遗产的作用,使其不断发扬光大,永续相传。”市委、市政府发出了“保护利用好殷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的号召。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高级顾问罗哲文认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也不是说一点都不能动、保护下来不去利用,保护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发挥它的作用。” 殷墟申遗成功之后,殷都区成为各县(市)、区招商形势最好的一个区。 初步尝到“甜头”的殷都区,把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发重点放在进一步弘扬、推介殷商文化上,提出了“文化兴区”的概念。殷都区委、区政府对殷墟及其保护区提出了保护性综合利用的工作设想——将30多平方公里殷墟保护区内的部分村庄和居民迁出,在其中进行大面积的绿化、美化和以简易、低层建筑为主的旅游开发。目前,他们初步规划了占地833公顷、绿化率达81%、总投资40亿元的“一河(洹河)、五区(文物区、文化区、休闲互动区、创意区、旅游配套区)、十八景”等20余个以绿地和植被保护、仿古建筑为主的文化旅游项目。据了解,这些项目除了大面积的绿化,其他完全都是殷商仿古草木建筑和在原村民宅基上的两层土建。这些项目建成后,不但可以彻底解决殷墟的保护问题,还将大大弥补殷墟观赏性、趣味性、大众性、互动性不足的缺陷,加快殷墟创建世界级旅游品牌的步伐,促进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殷都区委副书记、区长李南沉告诉记者,更重要的是,这一思路将为安阳市、河南省和整个华北地区新建一座“后花园”,这将是我市一处吐故纳新的文化之“肺”、绿化和美化的自然之“肺”,将大大提升安阳的城市品位,成为安阳市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标志性品牌。 殷都区严格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等十多项法律法规,制订出殷墟保护性综合利用规划设想。他们将对保护区内的村庄进行原地改造或迁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改造,有效避免因村庄盲目建设、发展给殷墟带来的潜在危险。 李南沉说,通过这一规划的实施,不仅能加快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的步伐,还必将带动交通、商贸、饮食、住宿、艺术品交易等第三产业发展。同时,殷墟将成为一个集文化旅游、艺术真品市场、远古影视摄制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为一体的国际品牌,为我市带来不可估量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潜力。 按照保护性综合利用的基本思路,将殷墟保护区内的村庄迁出或改造后,在村庄原址上改扩建20多个文化旅游景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有效地破解保护区内村庄不能发展的难题。殷都区计划通过一系列定向培训,让有文化的农民逐步参与到推介殷商文化的队伍中,让他们转变为弘扬殷商文化的开拓者,让殷墟保护区附近的农民从殷墟发展中得到实惠,真正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