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至1927年的北伐战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过深远影响。目前,我国已相继建立了抗日战争时期北京的“抗日战争纪念馆”和南京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解放战争时期的“辽沈战役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与“淮海战役纪念馆”,就是没有“北伐战争纪念馆”。郑州碧沙岗是我国保存最好的北伐战争烈士陵园,多年来,各界人士都呼吁在郑州建立“北伐战争纪念馆”,目前郑州市政府已经把“北伐战争纪念馆”的建立纳入议事日程,立项工作正在进行。
世人瞩目碧沙岗
1986年,碧沙岗陵园被河南省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就因为她是全国保存下来的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处北伐阵亡将士的烈士陵园。
1986年,在郑州市文物工作队工作的廖永民老先生在《中州今古》杂志上发表了《冯玉祥营造郑州碧沙岗陵园》一文,这篇文章被《人民日报》海外版转载。
这引起有关方面对碧沙岗的重视,1989年,郑州市政府决定将占据碧沙岗烈士祠办公的郑州博物馆另选新址重建,在烈士祠后殿设立了“北伐史迹展览馆”。1991年2月,聂荣臻元帅在题写“北伐战争纪念碑”的同时,主持召开了以碧沙岗烈士陵园为基地建立“北伐战争纪念馆”的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赞同。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认为,设立北伐战争纪念馆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有利于促成祖国和平统一。责成郑州市博物馆积极征集有关北伐战争的实物与文献资料。”从此,已经离休的廖永民就一直没有停歇过。
1991年7月,廖永民又在《中国文物报》上发表了介绍郑州碧沙岗的文章《丈夫毕竟贵流芳》。后来,《郑州晚报》记者徐长青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北伐故地人情多——郑州碧沙岗参观记》。这些文章的发表,进一步引起全国各地对北伐战争历史感兴趣的人的高度重视,国内一些学者和参加过北伐战争的人,以及北伐战争牺牲的烈士遗孤,纷纷前来郑州凭吊革命先辈和了解那段历史情况。廖永民接待了这些来访的人士。
1996年4月23日美国《侨报》发表了刘德玺的文章《冯玉祥和碧沙岗陵园》,这引起了身在美国的冯玉祥将军的儿子冯洪志的高度重视,他不远万里带着家人从美国赶到郑州凭吊北伐牺牲的将士,冯先生看到保存完好的烈士陵园说:“很好!后人不忘先烈捐躯报国精神,先烈会含笑九泉之下。我幼年随父在这里生活过,故地重游,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切都觉得亲切。”
不久,当年冯玉祥将军的侍卫长从台湾赶来凭吊战友,含泪回忆着当年战斗的情景。此后,张自忠的女儿张廉云也来郑州凭吊北伐牺牲的将士。
廖永民拿出两本前来凭吊的知名人士的照片一个个的向记者介绍当时的情景。
各界提议建北伐战争纪念馆
近几年,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要求在郑州建立“北伐战争纪念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引起中央、河南省、郑州市领导的重视。
去年6月21日,河南省政府向郑州市政府批转了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代表建议,这个“关于以郑州碧沙岗北伐烈士陵园为基地兴建北伐战争纪念馆的建议”是由全国人大代表胡大白领衔,由全国人大代表贾瑞琴、周晓春、金先春共同参与的提案。
他们认为:北伐战争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样,都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大业的足迹。北伐战争纪念馆的建成,可以完整地、集中地体现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的历史事实,表现中华民族的这段光辉历程。北伐战争举世闻名,是国共两党合作,以推翻代表帝国主义反动势力的北洋军阀统治为目的的正义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起到了重大作用。
4位全国人大代表在提案中写道:“毛泽东、刘少奇及各级党组织发动农工群众,组织工农武装;朱德、周恩来、叶挺及其他同志都直接领导过军队工作,由他们领导及受他们影响的部队都是当时革命最可靠的支柱;共产党员蒋先云临阵负伤仍追敌不舍的顽强战斗精神;贺龙、周逸群及周士弟等所率部队立下的赫赫战功;刘伯坚、宣侠父、邓小平等同志为北伐军重新训练干部、整顿队伍、建立革命政治工作制度,进行了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对提高北伐军的战斗力起到了重大作用……”他们恳请国务院批转有关部门重视、落实此事。
此外,还有一些健在的北伐将领及其亲属、部属不断从海内外来函、来访督促尽快建纪念馆,并愿给予支持。
去年6月,郑州市领导赵建才等看到省政府批转的全国人大代表建议书后,立即进行了批示。相关部门正按照领导的要求,抓紧进行纪念馆相关工作的落实。
谈起建立北伐战争纪念馆的意义时,郑州市文化局主抓这项工作的副局长任伟说:“兴建北伐战争纪念馆对沟通海峡两岸的关系,增进相互了解,疏通和培养两岸人民的感情,促使实现‘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平统一祖国,将发挥重大作用。纪念馆建成后,将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