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中国出境旅游发展迅速,其影响受到多方面的重视,如何认识和调整我国出境旅游发展的政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此,目前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本文试图从基本概念、统计数据、计算的方方等几个关于制定我国出境旅游政策相关的基础依据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制定出境旅游政策和战略的思路。
中国公民的出境旅游发展迅速,势头凶猛,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这既表现在中国政府的政策上,也表现在普通百姓的行动上;既反映在作为旅游市场的客源地,也反映在作为服务供给的目的地;既体现在一系列的统计数字上,也体现在国际间交往中的关注点上。总之,关于中国出境旅游的问题,不仅中国政府关心,外国政府也关心;不仅中国的学者关注,海外的学者更关注。然而,看的出来,不同国家、不同部门、不同机构、不同人群,对它的关注点和关注程度有所不同。针对中国出境旅游的未来政策,学术界至少有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其一是,中国的出境旅游高潮来到了,为之欢喜雀跃,希望它发展得更快,更猛,一路畅通无阻;其二是,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得太快了,为之惆怅焦虑,希望有关部门尽快采取措施,使之得到应有的控制。这两种观点孰是孰非是一两句话难以说清楚的,这里不妨就一些观点的基础依据做一些分析,对出境旅游热做一冷静的思考。
一、“出境人次数和出境旅游人次数”不是一个概念
中国公民出境人次数是目前大家谈论最多的一个数据,依据这个数据来说明出境旅游的规模。然而,这个数据具有其局限,它并不能完全反映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规模,严格地说,中国公民“出境人次数”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次数”不是一个概念。
出境旅游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出现,但国家旅游局从上个世纪90年代才开始正式公布由边防部门记录的中国公民出境人次数。这个人次数所表明的是持中国护照的人从我国口岸离开的次数。但是,这个数据没有说明出境的目的,也就是说,以任何目的离开口岸的人统统包括在内,离开一次,就记录一次;其二,这个数据也没有表明离开口岸后的方向,从目前统计来看,出境也包括前往香港、澳门以及台湾等地;其三,这个数据是所有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人的离境记录,也就是说,其中有一些人虽然持有中国护照,但长期居住在国外或境外,甚至已经持有境外、国外的“绿卡”。
根据上述分析,目前公布的出境人次数应当包括:旅游团队出境的人次数;个人出国人次数;赴香港、澳门当日往返的出境人次数;赴台湾的人次数;参加边境旅游的人次数,包括当日往返的边境跨境人次数;长期在境外、国外居住的中国护照持有者的出境人次数;各种以公务/商务等为目的的出境人次数,等等。
这里要说明的是,在研究国家出境旅游政策的时候,出境人次数和出境旅游人次数是应当加以区别的。尽管世界旅游组织(WTO)在关于出境旅游的统计定义中,包含了上述人群,但在作为制订相关出境旅游政策依据时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必须看到,我国政府关于出境旅游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公民以休闲、度假为目的的自费出境旅游活动上,而它对因公出境活动并没有真正的影响。而非休闲、度假目的的一日往返与港、澳之间的跨境活动没有太大的旅游统计意义。那些只持有中国护照并不居住在国内的人,他们的出境记录更不能反映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变化。因此说,真正反映中国出境旅游现实的数据有两个,一是经过旅行社组织的出国、出境旅游人次数;二是以休闲、度假为目的地的个人出境、出国人次数。前者是目前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的主渠道,因为,时至今日,我国和大多数国家政府签订的有关“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即ADS)的协议,仍然指的是给旅游团队签发旅游签证,并非针对个人。而后者是个新变化,因为中央政府针对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区的特殊情况开放了个人游,突破了原有组团出境旅游的限制。除此之外,到其它境外旅游目的地的“个人游”数量非常有限。
根据上述判断,可以做出这样的分析:其一,近些年来,我国出境人员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由原来因公出境占出境总人次数绝大多数的“一头沉”变为“平分秋色”。但尽管如此,真正因私出境人次数仅占出境总人次数的一半 。其二,参加旅游团出境的大多数是真正以休闲度假为目的的,虽然这个数字在不断增长,所占比例也在不断上升,但其比重仍不大,例如,2003年旅行社组织的出境旅游总人数为387万人次,仅占因私出境人次数的26%,占整个出境人次数的19%。 这里不妨再换一种方法比较。中国约有13亿人口,城市人口约占1/3,就算所有的因私出境人数(这并非全都是出境旅游人数)都来自城市,那么其所占比重充其量也不过3%,更何况这个数字也不可能是大平均,因此说,真正出境旅游的人数在中国公民中的比例是非常之小的。这个比例不仅远远低于经济发达国家,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二、出境旅游的花费不能简单地做乘法或除法
出境旅游的外汇支出是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一些人对中国出境旅游发展所担忧的“外汇流失”也主要源于此。如果从出境旅游发展政策制定的角度来说,这里也必须区分中国人的境外消费和出境旅游消费,这两个数据不可混为一谈。
1、因公出境活动——无论是公务还是商务——的支出虽然都是国家外汇的外流,但它主要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企业的正常开支,属于生产性的支出,这些消费与国家出境旅游政策没有太多的关联。即使是在非常封闭的年代,中国因公的出境人数虽然数量小,但也从来没有中断过。公务和商务的出境活动是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往来,它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际关系的改善而扩大,并非因国家出境旅游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说,公务、商务出境旅行活动的开支,是通过国家相关政策或企业经营管理来控制的,并非属于完全的出境旅游消费支出。作者一向认为,非自费出境旅行活动,不能和“利用公款满足个人出境、出国旅游”的不正当行为划等号,许多非自费旅行是正当的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有的出境活动不仅不能限制,反而应当鼓励。
2、因公出境活动的消费总体上要大于出境旅游的支出。从境外支出来看,显然因公出境要大于个人因私出境活动。这是因为,因公出境(国)旅行,国家和企业都有相关的规定和标准,在住宿、交通、公共关系和其他方面的应酬等开支要高于一般个人出境旅游消费。当然,因公出境活动中也有个人的消费支出,例如购物等消费,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一部分个人消费可以理解为是相同的。至于一些人利用因公出境的机会参与赌博、色情等方面的消费,应另作别论,不要都放到因公出境的花费上,更不能作为出境旅游的花费。
3、计算出境旅游花费不要简单的做乘法和除法。关于中国公民在境外的消费,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或者说没有一个官方正式公布的数据。世界旅游组织(WTO)最近几年不断公布中国作为出境客源国的旅游消费,但不知道是通过什么渠道或什么方法计算的。据世界旅游组织2003年9月公布的数据,中国出境旅游的支出从2000年的131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154亿美元。也就是说,中国出境旅游的支出略低于当年的旅游的外汇收入。 但是,目前有些研究报告,只是把国家允许公民携带外汇额度和当年出境人次数相乘就得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花费,这显然过于简单化了。其中,和上面所谈到的问题一样,因公出境活动的花费,有很大一部分是必须要花的,或者说是生产性的支出,例如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考察活动、培训等活动,不应当和用于境外旅游度假消费相等同。另外,也必须考虑到一些人从事频繁的当日往返的边境跨境活动时,他们的花费和真正出境、出国旅游者的消费是不一样的,这些人的支出要少得多。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出境旅游的高额人均花费与人均国民收入极端不成比例”,这恐怕又有简单做除法的弊端。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超级大国,人均GDP或者GNI肯定是低的,要使中国人均值达到或超过许多小国、富国的水平,虽然不能说是不可能的,但是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从另外一方面来考虑,不大富裕的大国中也不乏富人,这些富人即使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大,但绝对量也是相当可观的。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中国人口的5%就是6500万,而这个数量要比欧洲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口都要多。可以肯定,中国这个5%的群体的收入要比许多富国中总人口的平均收入要高。中国人出境花费高,部分原因是中国公民收入差异的反映。这些人在出境旅游初期消费高一些,应当说是正常的,是成比例的。
4、目前中国人出境消费属于非理性的。在考察中国公民自费出境旅游的花费时,一个重要的因素必须考虑,那就是,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刚刚开始,参加出境旅游的人中不少是首次出境(国)的人,其中还有一部分人由于年龄等方面的因素,也许是他们平生中唯一的一次“出国潇洒走一回”(至少他们自己是这样考虑的),因此,他们在境外、国外的消费带有很大程度的非理性,他们本人要享受从前没有享受到的,要购买在国内买不到的,要给亲戚朋友、家人购买礼品,甚至代表那些没有机会出去的人购买物品。表面上看起来,中国人在境外的消费很高,甚至在一些旅游目的地高于同期来自经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应当说这种非理性的消费是正常的,是一种刚刚开放后的特殊现象。一旦出境旅游变成中国公民多数人、经常性的度假消遣活时,这种非理性的消费方式就会逐渐理性化。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因此,目前中国公民在境外的消费不能直接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或者在一定意义上说,目前中国公民在境外的消费并不完全反映中国公民的实际收入水平,这个道理应当说显而易见的。如果按照世界旅游组织(WTO)2003年9月公布的数据,2002年中国出境旅游支出占全球市场的份额仅为3.2%,全国人均出境旅游消费额仅为12美元,这个数字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76美元)的1/6,仅仅是俄罗斯(83美元)的1/7。
三、国际收支平衡的帐应当细算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凭借旅游资源的优势,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强调入境旅游,不断扩大旅游的外汇收入,无疑是非常正确的,是应当坚持的基本方针。但是,必须看到,2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也和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初也大不相同了,中国的国家外汇储备大大增加了。据有关部门的统计,2004年国家外汇储备已经达到6099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2005年第一季度国家外汇余额达6591亿美元。作为国家来说,外汇短缺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当然在外汇储备的结构上有很多不合理之处。与此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往来的增加,国民的私人外汇储蓄状况更不能同日而语。早在2003年8月,我国公民个人外汇存款余额超过900亿美元。尽管这部分外汇比较集中在某些特殊群体之中,但国民获得外汇的公开渠道已经很畅通,外汇制约不再是国民出境旅游的瓶颈。个人外汇存款的存在是事实,对待这部分外汇,横竖只有两条路:其一是“死路”,即国民外汇不准花,只能存在银行里或者必须兑换成人民币;外汇不准调出,只能存在指定国内的银行里;国内外汇储蓄的利率是固定的,储蓄者没有选择。其二是“活路”,即国民的外汇可以花,可以在国内花,也可以在境外花;外汇可以调出,可以存在任何一家境内或境外的银行里;由于银行之间利率有差异,储蓄者有权或有可能对储蓄的银行有所选择。看来前者也许对国家有好处,但不可取,与目前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大方向相左,那么,后者的选择就是必然。对私人外汇的流向,只能引导,而不能过多的限制,或者说目前尚没有完全限制外汇向境外流动的条件 。面对国内缺乏吸引外汇投资和消费的良好渠道,国民在境外消费自己从正当渠道获得的外汇似乎也没有什么不正常的。至于一些人来路不明、或来路不正的外汇收入,或者通过出境旅游的途径来实现“洗钱”的非法活动,应当另作别论。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币值稳定和升值预期高,人民币信誉良好,境外直接接受人民币的地方越来越多,从而使中国公民的出境旅游消费的外汇压力在减少,这正是中国公民出境消费的大好时机,设置更多的门槛不允许国民花费自己的外汇,其实也是有悖于社会公平的原则。至于“出境旅游花费造成了内需漏出”之说,虽然从“爱国”的角度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显然也是混淆了概念,因为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不可能完全相互取代的,即使国家完全限制国民出境旅游消费,国民的旅游消费也不可能是现有出境旅游消费与国内旅游消费相加之和,换句话说,即使不能出境旅游消费,也不可能把预计用作出境旅游消费的钱都花在国内旅游上,更何况其中还有至少一半左右的出境消费是公务/商务旅行的消费支出,这一部分消费是根本不能置换的。虽然在国际收支平衡中,国民在境外的消费算作“外汇的漏出”,但这种漏出是正常的,是合理的,是不可避免的。
四、关于出境旅游政策的考虑
中国公民的出境旅游得到了新的发展,其发展的速度的确是很快的,这一方面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民实际收入急剧增加的反映,另一方面,它还表明原来的出境旅游基数低,这种偏高的发展速度在开放之初也属正常。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需要统一认识,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制订适宜的未来出境旅游政策。
1、什么是出境旅游的“适度”发展。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就确定了“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政策。这个政策的表述是非常正确的,它勾画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框架和优先顺序。很显然,这个政策把入境旅游放到了优先的地位,国内旅游次之,出境旅游最后。但是,这个政策使用的语言是个定性描述,而时至今日,国家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旅游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却没有见到国家对这一政策更加具体的解释,“大力”、“积极”和“适度”都没有更加明确的限定。尤其是关于出境旅游的“适度发展”更显得模糊。“度”的含义是指出境旅游的人次数还是出境旅游的消费额,是出境旅游总体增长的速度,还是出境旅游者或出境旅游目的地范围的扩大……这个“度”多大才为“适”?如果没有量的限定,也就难以判断是否“适度”。
2、出境旅游宜“疏”不宜“堵”。改革开放经过了20多年,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普通百姓,都不愿意,也不可能,放弃开放,不可能再走回头路,在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政策上,也不宜采取“刹车”的政策。中国公民的出境旅游虽然目前增长速度快了一些,但也不应当采取“堵”的办法,应当采取更加宽松的政策,进行合理的疏导。例如,改善国内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国民在国内旅游、度假更加便捷,体验更加独特。提高国内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加强对国内旅游产品的促销,增强国民在国内旅游的兴趣。
3、要正确认识出境旅游的意义。对待出境旅游意义的认识,也不要简单从事,力求全面综合地考察,这既要从经济角度来探讨,也要从相关的角度来分析。首先要看到,出境旅游是国民的一种正当消费,它对人类的自身发展是有益的,通过境外旅游的经历,人们可以获得知识,获得体验,获得启示,这些是通过其它途径所不能完全获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也是人类智力发展的投资。其二,人类的接触有利于相互了解,有利于更加广泛的合作,有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和谐发展。实践证明,人员的流动会促进物资的流动,技术的流动,资本的流动。中国改革开放后入境旅游的发展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同样中国出境旅游发展的实践,也会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这一点。其三,就从最狭义的旅游业的角度来看,出境旅游仍然会为企业创造发展机会并在这个发展机会中获益,这取决于一个国家或企业的竞争力。
4、值得注意的战略选择。面对出境旅游的发展,国家有必要重新审视旅游业发展的大政方针,既要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也要使国家经济保持健康的发展。
(1)加强“中国人游中国”观念。中国是个大国,幅员辽阔,景象万千,开展国内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政府要在政策上鼓励国民多在国内旅游,对自己的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有个全面的了解。通过国内的旅游,同样也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增进健康,增强自豪感。国家要充分考虑国民的国内旅游需求,扭转“一切对外”的传统观念,做到“内外无别,一视同仁”。如果说,当年为了积极吸引海外旅游者,在设施、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把优先权给了海外旅游者的话,那么,现在要充分考虑国民的国内旅游消费需求,采取措施弥补在供给和服务上的不足。
(2)考虑奥运会的效果。众所周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不仅仅是北京的一件大事,也是整个中国的一件大事。奥运会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在于中国体育运动员赢得奖杯、奖牌的多少,也不仅仅是当年旅游者会增加多少,而最为重要的是,中国在世界上的知晓度提高和总体形象的改善,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长期的、全面的影响。因此,在2008年之前,对内对外实现更加开放的政策,有利于奥运会多重积极效应的扩大,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契机。在这段时间里,政府对出境旅游的政策应当体现在拆除各类现实的、潜在的障碍上,积极创造更加便捷顺畅的条件。
(3)制订企业走出国门的计划。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发展,实际上也为我国旅游和旅行相关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不仅要承诺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适当让出一定的市场,但同时,世界对中国也更加开放,为中国的企业融入国际市场、走出国门创造了机会。更多的人出境旅游,需要更多的国际交通、住宿、餐饮、商业、娱乐、广告、咨询以及金融等多方面的服务,同样为国内的相关行业创造了机会,而中国的企业更了解中国人的需求,在提供这些服务方面有天生的优势,问题是面对这些机会如何把握,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与境外同行竞争。应当说,这些年来,我们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打开大门迎接外来竞争对手的挑战上有了一些精神和物质上的准备,而如何利用加入世贸组织的机会走出国门直接参与国际竞争方面,还没有放开手脚。也许利用出境旅游的发展,跟随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足迹,相关企业走向世界,正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结束语
出境旅游是中国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现象,它的发展涉及的方面远比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多,因此,国家在出境旅游政策制定时考虑的因素也肯定要更多一些。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影响研究还非常薄弱。与此相反,近些年来,国际上则非常重视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不少政府机构和研究机构做出了一些详细的研究报告,有的正在组织人力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世界旅游组织(WTO)2003年也编撰了《中国人出境旅游》研究报告。应当说这是一件大好事,他们从另外一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参考意见。因此,希望国内有更多的人研究这一专题,促进我国出境旅游决策的科学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