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底,在丹江口库区发掘的淅川徐家岭楚墓共出土了50余件铜器、1组编钟、1组编磬及铅器、陶器等。2006年12月29日,记者随专家组前往采访。
据悉,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了此次抢救性发掘工作。
发掘现场●●●再现墓主“钟鸣鼎食”
该楚墓位于淅川县仓房镇沿江村徐家岭,距县城西南47公里。在取得许可之后,记者一行越过3道警戒线进入了发掘现场,7位民警穿梭巡逻着。
这是一座“甲”字形墓,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墓道内填充有黄褐色的五花土。墓室位于墓道西部,平面长方形,深10.50米。
墓室棺椁已腐朽,仅残留一些黑色痕迹。从残存遗迹来看,墓室内一棺二椁。外椁为长方形,东西长4.40米,南北宽3.70米。中部有一内椁,内椁内有一棺,墓主人就葬在这里。墓主人骨架尚存,头向东。在内椁的北侧和西侧,还各放置着一棺,两棺内有两具殉葬者的骨架。
截至12月29日,该墓已出土铜器50余件,包括20余件礼器、一组10件乐器、30余件车马器、6件兵器,石磬一组10件,鹿角数段等,其中,礼器中有6口鼎,5口形制相似,较小那口鼎肩部有两周铭文。
国家文物局专家徐光冀、国家博物馆专家信立祥,根据随葬品组合、墓葬形制特征等分析,这是战国早期大夫级楚国贵族墓葬,生前过着钟鸣鼎食的富裕生活。他们一致认为,这是目前南水北调文物挖掘中级别最高、保存最完好、出土量最大的楚国贵族墓葬。这对研究楚国历史文化发展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打击盗墓●●●文保人员力护国宝
徐家岭,位于丹江口水库以西,显然是东周楚墓的聚集地。曾经出土的“王子午升鼎”、“王孙诰甬钟”令人叹为观止,1992年发掘的10座春秋战国楚墓,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我们硬是从盗墓贼手中把这个墓抢回来了!”谈及这件事,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赫玉建有些激动。
2006年10月26日下午,考古队员乔宝同在徐家岭墓葬区早年发掘过的两个楚墓中间发现一个盗洞,直径约0.60米,深6米以上。10月28日,在盗洞附近再次发现了撒有石灰点的探孔和10月27日洛阳晚报一张。队员们随即向主管部门汇报,同时报警。10月29日凌晨,警民联动将3个盗墓人员抓获,并缴获湖北籍车辆一部及探铲、铁锨等作案工具。
“从盗道向西挖20厘米就能进入墓室了。”赫玉建说,盗墓贼破坏了椁室东南角,但墓室随葬品大部分保存完好。倘没能及时发现,盗墓者仅用两天就可悉数盗走。
专家建议●●●建设渠首博物馆
据悉,丹江口库区内被确认的文物发掘点共有161个,占我市南水北调文物保护点的86%,近乎南水北调河南段发掘点的一半。“对于拥有这样丰富的文物资源,南阳该有何作为?”记者请教徐光冀。
徐光冀以为,南水北调工程引水渠首在淅川陶岔,南阳可学习三峡博物馆的经验,规划设计渠首博物馆,集中展示南水北调南阳沿线文物发掘成果,让这些中华瑰宝与南水北调工程一样举世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