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准河之源的桐柏县城,你会觉得自己置身于绿的世界、花的海洋。山青、水碧、天蓝、地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桐柏人用绿色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品质。这个名字反映了地处千里淮河之源的桐柏县面向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展现出来的时代风姿。“生态园林旅游城”是桐柏人崇尚自然,注重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生态概念、经济概念、文化概念。经过几年的建设,这座淮源名珠愈发闪耀出迷人的光采。桐柏为自己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生态园林旅游城。 “城市之魂” 一座城市的生命力、活力、吸引力、竞争力,关键在于这个城市的个性、魅力与特色。一言蔽之,就是这个城市的灵魂。桐柏之“魂”是什么? 桐柏越来越绿,三顶指标为证;桐柏建城区面积由1992年的2.7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7平方公里,但绿化覆盖率由12%提高到34%;桐柏城区非农业人口由3万增加到7万,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了 4.5平方米;绿地率也提高到30%,整个桐柏县城已形成以公园、游园、广场、绿地为点,河岸、道路绿廊为线,景欧、庭院、近城山体林地为面的绿化体系,城内绿草如菌,林木葱茏,三季有花,真可谓“城在绿中,绿在城中;鲜花映人,四季常青”。 桐柏名气越来越响。1997年以来先后获得5项国家省级城市建设 “金牌”,河南省“三优杯”竞赛优胜单位、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胜县城,全国城市环境综合市点县,淮河源高级森林公园称号,2002年在全省双创活动评比中名列南阳市各县市区前首。“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县城”等称号,今年还将举办首届“淮源文化旅游节”邀请省内外足坛、乒坛健将和文艺界知名人士共同参加这一盛会,进一步唱响“淮源进行曲”。 桐柏的活力越来越强。淮源的灵山秀水及全国特大资源宝库县的更大磁力吸引着国内外仁人志士的目光。宁西铁路驾起了桐柏走向世界的金桥。2002年,来桐柏淮源景区的游客达20万人次,旅游资金收入6000多万元;前来桐柏投资兴业的企业达到142家,合同可进外资7.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1亿元……“半城绿树半城楼”的碧绿本色、社会文化事业先行一步的扎实基础、淮河之源的区位优势,只有一个字才能体现出她的灵魂,那就是“绿”;只有一个目标才能唤起亿万桐柏人的建设热情并且在全国叫响,那就是创建国家级生态目标旅游区。桐柏人将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锁定为:“要在‘十五’末期,实现中国名城目标。” 绿染桐柏 桐柏“十五”规划的“绿色”指标是:在建成区面积5年增加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3万人的基础上,人均公共绿地再增加8.5平方米。如此的绿色前景,不可谓不诱人。但“这最多是国家旅游城,10%的内容。” 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是淮源生态旅游目标的立足点。桐柏近期的目标是争创“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为此,桐柏正在扎实推进“七个三”:改造旧城区、开发生态区、拓展风景区的三项城建工程:改善交通、疏浚水管、清运垃圾的三项便民工程;会展中心、体育中心、苏区文化中心三项基建工程;继续改善人民环境的蓝天、碧水、宁静工程……为把“七个三”落到实处,桐柏将采取各项措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以赴。其中一项力举是,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利用星罗棋布的社区作纽带将绿色传递到群众中去。目前,该城区已经将7万居民纳入9个社区之中,“绿城千条线,社区一个眼”。通过社区创造性的工作,桐柏县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项决策已经化作社区无所不在的“为您服务”之中。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桐柏创建国家级生态目标旅游区的着力点。近几年来,桐柏县从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摊前一个垃圾桶、街头一个交通岗、路上一辆出租车“三个一”抓起,从倡导友爱、奉献精神的“一助一”、“一扶一”活动抓起,积极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现在他们又在将“三个一”延伸为“五个进”,即文明新风进社区 、优质服务进网络、群众文化进广场、园林绿经进街道、环保行动进家庭。 促进城市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生态目标旅游区绿色常青的基础。桐柏是革命老区,国家的贫困县,工业进程尚未走完,后工业化的脚步已经悄然而至。“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绝不能走,但要加快发展怎么办?桐柏的回答是:“两步并作步走”,即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污染少、耗能低、科技含量高的绿色产品、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桐柏确定的支撑未来中国绿城的七大产业为:观赏型生态农业、林果业、制度化生物工程与制药、旅游业、商贸流能业、仓储运输业,突出了高科技和环境保护的特点,较好地处理了经济增长与环保的关系。他们既做发展高新技术的“加法”,也做改造传统产业的“减法”,去年工业污染源治理达标率99.8%。 良性互动 “城市是用黄金堆起来的”。“绿色城市是用铂金锻造的”。为创建国家级生态目标旅游名城,桐柏“九五”期间基础设施和城建年投入高达10亿元“十五”期间投入将达20亿元。钱从哪里来?增长点主要来自“经营城市”。为了“用足内力,广借外力、形成合力”,他们在加强和改善行政运作的同时,将城市建设推向市场、导入社会。 将园林绿化事业改变为绿化产业,将园林单位的事业化性质转变为企业化运作并实行业主制,是桐柏经营城市的一大创举。淮源风景区以前作为事业单位,单纯依靠行政划拨的经费,“饭都吃不饱”。转化为淮源风景旅游有限责任公司“事业大发展,效益大提高。”仅仅一年桐柏县就历经春笋般地体现出了国家级企业,还出现了园林绿化与房地产、旅游业、文化业跨行来“互相搭车”的趋势,使得桐柏园林绿化形成一个大产业。近年来桐柏县建立了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有偿使有制度,把公共交通运营权、城区卫清洁等项目向社会公开招标,将道路、桥梁、广场等市政基础设施产权、经营权、冠名权公开拍卖,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良性互动。 创建淮河源生态目标旅游区不竭的动力来自社会。近几年来,桐柏县第年新增的绿地,有近二分之一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项目建设。每到植树季节,每年都有10万桐柏人 参与义务植树。桐柏不少树上挂丰一个小铁牌,上边刻着人名,这是近年来“领养绿树”留下的一道景观。 桐柏在创建生态目标旅游名城,绿色已经在回报桐柏。桐柏城里哪儿新添了绿,哪儿的地价就攀升,哪儿改善了环境,哪儿的房价就上场;哪儿走在创建生态目标旅游名城的前列,哪儿的投资商就会多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