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伯俊: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许昌应以曹魏文化为特色
沈伯俊认为,三国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世代累积型的文化。它是漫长历史时期民众心理的结晶,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各地也广泛传播。
“在许昌的诸多文化遗产中,三国文化乃最大的品牌。”沈伯俊说,许昌的三国文化有以下优势:一是许昌作为汉末陪都和曹魏五都之一,被公认为三国鼎立中曹魏一方的代表,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二是三国文化积淀深厚,有关文物数量较多,品位很高,如许都故城、毓秀台、受禅台、三绝碑等;三是区位优势明显,河南的三国文化旅游以许昌为中心,北通长葛、中牟、原阳、荥阳、洛阳,南连南阳,并连接湖北襄樊;四是领导和社会各阶层都有弘扬三国文化的强烈愿望,并已做了许多工作。不足之处是:在河南极其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中,三国文化尽管知名度很高,但其重要性似乎不是太突出(与四川、湖北相比);自身研究力量不够,研究深度和影响有限,离三国文化研究基地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持续努力不够,远未达到理想的程度。
沈伯俊建议,许昌的三国文化研究应适当定位,即以曹魏文化为特色,以整个三国文化为对象,不必刻意突出曹魏文化,更不应把曹魏文化与蜀汉、孙吴的文化彼此割裂,甚至对立;以研究为先导,依靠本地学者,联合各地学者,联系海外学者进行研究,发挥许昌学院、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许昌市三国文化研究会的作用;采取得力措施,开发多种旅游产品,钧瓷应开发三国文化题材作品;长期努力,不急于求成。发展“三国文化之旅”应当以研究为先导,加强规划;在景点的维护、建设上,处理好史与文、虚与实的关系;采取形式多样、增加情趣的方式,把景点的参观与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参与性娱乐等活动结合起来,使整个旅游意兴盎然;点线结合,配套成龙,走联合开发之路,依托郑州这样的中心城市,联合中牟、洛阳、南阳等地,互通信息、组合资源、共享客源,走互利共赢之路。
刘驰: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魏晋南北朝学会副会长
让更多的人“神游”许昌
刘驰说,在中华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许昌有幸成为政治与文化的中心,拥有了一笔可贵的丰富的精神财富。 刘驰认为,各地在建设自己城市文化的过程中,都有着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许昌要吸收行之有效的经验,避免别人犯过的错误,以加速城市文化建设。
刘驰说,一个城市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是人们到该处游览,但在此之前,应该激发起人们的旅游欲望。我国古代有一个词叫“神游”,这在当时只是人们的一个美好愿望。现代技术不但让这种愿望成为现实,而且使这种“虚拟游览”成为间接了解一个城市的方式,是激发人们到实地旅游欲望的最佳途径。为此,他希望许昌能够依托本地专家,扩大三国文化的研究成果,并把这些成果通过网络等科技手段传播出去,把许昌的旅游网站和历史文化网建设好、完善好,尽快把本地的三国文化研讨成果转化为旅游资源,吸引更多外地人到许昌观光旅游。
饶晓明:著名剧作家、联合卫视电视公司董事长、台视文化基金会董事长、台湾中国文艺协会理事长
把三国文化由静态转为动态
“许昌的三国文化应当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由静态的转化为动态的、生动的、通俗的,让大家广泛地了解三国文化。”来自台湾的专家、长期从事影视制作的饶晓明先生说,许昌“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的称号来之不易,希望许昌能够结合现代人的喜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拍摄出故事性强、通俗易懂的三国故事,让大家更广泛地了解三国文化。
饶晓明说,原版的《三国演义》是用文字描绘的平面作品,其通俗的语言不但表达了文章中的人物语言、感情、思想,而且描绘出了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和恢弘的战争场面,这些在以前的影视作品中都没有得到很好体现。为此,他希望许昌在加强对三国文化研究的同时,能够借助电影、电视等现代科技设备,把这些静态的文化转化成动态的、生动的、通俗的文化,把许昌的三国文化真正变成影视版的作品。作为“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的许昌,应结合本地现存的几十处古迹进行重修、再现,并把关公跟现代人结合、跟旅游结合,把静态的遗迹与动态的现代科技结合起来。这样,既能让群众和年轻人对三国文化多些认识和了解,也会引起很多地方的读者、三国迷的关注。
吴金德:台湾关公文化协会理事长、世界弘扬关公文化协会副主席
用企业模式经营三国文化品牌
“应当用企业的经营方式来经营三国文化品牌。”台湾关公文化协会理事长、世界弘扬关公文化协会副主席吴金德说,现代企业的经营是讲究资金、人才和组织的,而曹操的很多作为也与企业的经营有很多相似之处:广聚粮田、招贤纳士、唯才是举、稳定人心。因此,曹操是个战略家,是个才子,同时也具备企业家的特性。
那么,许昌的三国文化品牌究竟该如何打?吴金德建议,一是应当用企业的经营方式来经营三国文化,进行品牌经营,在资金、人才、组织等方面都应融入企业的经营理念。二是与科技连接,多用网络化进行传播。三是三国文化应当生活化。我们应当针对衣、食、住、行、乐等进行应用和变通,把三国文化扩展到人们的生活中去,让三国文化真正地生活化。四是应当建立一个三国文化历史博物馆。许昌既然被授予了“中国三国文化之乡”和“中国三国文化研究基地”称号,就可以多渠道地筹措和申请经费,然后在许昌建立专门的三国文化历史博物馆,用汇总三国文化的方式集中向外界宣传。
孙广举: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作协副主席
“三国文化之乡”品牌应打好 “许昌曾经处在历史的关键点上,曾经处在历史大舞台的中心点上,曾经历过文学的高峰时期,因此,在旅游开发方面,应当打好‘中国三国文化之乡’这一品牌。”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孙广举认为,许昌应当打造一些有价值的经典景观,吸引更多人前来观光。 孙广举认为,许昌的历史虽然悠久,但它在中国历史坐标中的位置并不是最重要的。它之所以能够挂上具有全国甚至世界意义的“中国三国文化之乡”这个牌子,主要是因为三国文化与许昌紧密相连,且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许昌应结合当地的旅游市场对其意义进行认真的解读、开发和利用。 他说,首先,许昌曾经处在曹操把汉献帝迎入许昌这个中国历史的关键点上,公元220年曹丕在许昌受禅,这在中国历史上又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其次,许昌曾经处在历史大舞台的中心点上。曹操在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后,许昌便成为当时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魏国在许昌的建立,更是为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期掀开了新的一页。最后,许昌曾经历过文学的高峰时期。建安时期有不少文学大家在许昌活动过、写作过,并留下了大量的重要文学作品,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璀璨的明珠。而当时的曹氏父子,既是政治领袖,也是文坛领袖,并在当时留下《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洛神赋》等文学经典之作。 孙广举建议,许昌拥有许多极其可贵的历史资源,这在当今和今后的文化建设中,应该充分地开发、利用和演绎。就旅游文化而言,许昌更应把三国文化和旅游紧密地联系起来,重点宣传曾经在许昌留下足迹的政治家、文学家等顶级人物,修复并精心打造一些具有价值的经典景观,以吸引众多人士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