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资讯 国内资讯 国际资讯 视频资讯 政务信息 媒体互联 图片资讯 本网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河南资讯
许昌:三国外传故事多
http://www.hnta.cn  2006-11-20 17:19:38  来源:许昌市旅游局 点击:
【字号: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曹操的养生诗篇

  《古今许昌》摄制组在鄢陵花都温泉度假区采访时发现,正在装修的汉代风格的丞相府内有一幅毛泽东于1962年12月30日书写的曹操的《龟虽寿》诗词,编导刘东眼睛一亮说:“这是曹操的一首养生诗词,备受毛主席的推崇。”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平定乌桓班师回朝的路上,途经秦皇岛境内的碣石山,在此休息并进行游览。该山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15公里处,主峰仙台顶海拔695米。登上主峰,犹如身临霄汉;举目四望,海光山色尽收眼底,为古今观海胜地。秦始皇于公元前215年、汉武帝于公元前110年曾先后东巡,均在此登临观海,刻石纪行。

  曹操怀着凯旋的喜悦心情登上山顶,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兴之所至,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组诗《步出夏门行》。全诗共分5个部分,最前是《艳》(序曲),下面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和《龟虽寿》。其中,尤以《观沧海》和《龟虽寿》的艺术成就最高,成为千古吟唱的传世之作。他在《龟虽寿》中写道: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灰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养生诗篇,前四句一连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人生不免一死。“神龟”和“腾蛇”都是传说中的神奇之物,“神龟”以寿命见长著称,“腾蛇”以本领大而闻名,但它们都不免有灰飞烟灭的时候,人的死亡也就更不可避免了。历史上的秦始皇、汉武帝等君主都曾寻求长生不老药,迷恋着长生不老之梦。曹操能够直面人生,充分体现了他的养生思想及其对生老病死所持客观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次四句集中展示他在垂暮之年那种积极进取、壮志不衰的雄风和豪迈超脱、自强不息的精神气概,也是志有所专的养生之道。
    最后四句,曹操以叙家常的文字,谈的也是养生之道。“盈缩”指的是人寿的长短,“养怡”指的是调摄和保养,表达了不信天命、重视人力的积极见解,从而在对待人生的问题上奏出了一曲高亢、激昂的乐章。
    曹操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53岁,步入了老年的行列。他虽然在统一北方的战斗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他清醒地意识到,目前大业未成,任重道远,应当振作精神,调养身体,延年益寿,以健壮的体魄和战斗不息的精神完成统一大业。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他才写出了《龟虽寿》这首千古绝唱之佳作,充分展现了他高超的诗歌艺术才华。
    直到1700多年后的1954年夏天,才华横溢的毛泽东对当年曹操的碣石绝唱还萦绕于怀,在他的《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扬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对曹操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给予了崇高的评价。

  曹操没有杀华佗
    《古今许昌》摄制组的编导刘东在采访中听到了华佗是为曹操治病尝药中毒而死的,不是曹操杀害的。他向我提出质疑,曹操真的没有杀华佗吗?
    曹操没有杀华佗的传说,是我主编《许昌三国大观》一书时搜集整理的一则民间故事。曹操当年南征北战,风餐露宿,天长日久,就得了个偏头痛的病。由于接连不断地在沙场上拼杀,顾不上治疗,曹操迎来汉献帝建都许昌当上丞相之后,各方面的条件都好了,可是头痛病却经常犯,一疼起来,满头大汗,苦不堪言,请遍京都名医,谁也治不了此病。这时,尚书令荀彧向曹操推荐华佗,说华佗医术高明,妙手回春。曹操和华佗是老乡,便立即派人请华佗当自己的保健医生。
    华佗通过望、闻、问、切,确诊曹操患的是重度脑神经官能症,就用针灸治疗。针一扎,头就不疼了,可是除不了根,隔一段时间又犯了。曹操着急,华佗更着急,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挖空心思寻找治疗方法。忽然,华佗从《扁鹊医方》上找了一个验方,就是用没有腐烂的古尸体上生的一种虫子———僵尸虫,可以治疗这种疑难杂症。华佗把这本古医书上的方子呈给曹操看,曹操很高兴,于是,就火速派人跟着华佗去找,找了许多地方,才在一座古墓中找到这种僵尸虫。华佗遵古炮制,把药煎好之后就送给曹操喝,恰巧曹操外出不在。这时,华佗突然想起,古医书上没有说明一条僵尸虫分几次喝,他怕剂量太大会出事,就自己先尝了一口。不料毒性太大,华佗喝下去之后就昏昏沉沉了。
    正在这时,曹操走了进来,一看药煎好了就要喝。华佗怕曹操喝了中毒,就强撑着起来,一手把药碗打翻了。从此,华佗就再也没有醒过来。曹操知道真情后放声大哭:“华先生呀,是我曹孟德害了你呀!”当时,不明底细的人听了这话,误认为是曹操把华佗害死了。
    人以地重,地以人名。曹操因许昌成就了曹魏大业,许昌也因曹操而闻名天下。曹操杀华佗是有正史记载的,并非虚构;曹操没有杀华佗,连野史也没采录,仅是民间传说而已。但是,这则民间故事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流传至今,主要是许昌人与曹操有着特殊的感情,说曹操没有杀华佗,是人们尊重曹操心愿的一种反映。

  董贵人墓前纠偏差
    《古今许昌》摄制组在拍摄三国胜迹董贵妃墓时,编导刘东看到一片狼藉,便提出质疑:“这是真迹吗?”
    董贵妃墓现存墓冢高约10米,围约20米,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盗的。当时,我看过现场,盗墓贼是个老手,头一探铲探穴打在墓冢西沿,第二探铲探穴打在墓冢中间,第三探铲探穴打在墓冢东沿,正好打在墓室顶端,盗墓贼是从墓顶揭砖进入墓室的。整个墓室都用小砖砌成,密封很好,虽历经1700多年,仍像新葬的一样。 墓室不大,主墓室高约3米,面积约6平方米,南、北各有一个耳室,西面有两个耳室。墓门朝东,有两条墓道,两个墓门均为汉画像石构件。因为正面的墓门没有打开,左墓门的门扉背面为浅浮雕大写意仙鹤铺首衔环。整个墓室被盗一空,仅存几个棺材钉子而已。盗墓贼虽系老手,但他不懂三国历史,只知好大一个墓冢,且风水绝佳,一定是个官宦人家,陪葬品一定会很丰厚,岂不知董贵妃是受株连被杀的,是草埋而非厚葬。相传,这里原为朝廷的老丈人、车骑将军董承为打造府第选的风水宝地,举家被杀后都葬在了这里,于是由阳宅变为阴宅了。从历史和地方史志记载,从汉砖和汉画像石考证,这是董贵妃墓的真迹无疑。
    由于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许多人都把董贵人说成董贵妃,把董贵人是董承的女儿说成董承的妹妹。这两个错误都需要予以纠正。
    一是董贵妃应为董贵人。据《后汉书·后纪》记载,东汉时期,“六宫称号,唯皇后、贵人”。贵人的地位仅次于皇后,并无贵妃之说。到了南朝宋时,宫中才设置“贵妃”称号,历代多加沿用。
    二是董贵人是董承的女儿,不是董承的妹妹。据《后汉书·仗皇后纪》记载:“董承女为贵人,(曹)操诛承而求贵人,杀之。”把董贵人说成是董承的妹妹,这个责任不在罗贯中,而是毛宗岗把人物关系弄错了。
    除此之外,对于市里要建“董贵妃公园”的规划,我持不同意见。其理由是,董贵人在三国历史上和《三国演义》中均没有什么作为,实在不值得纪念,且与许昌要打“曹魏牌”也不协调。不过,既然规划有个公园,不如改为“美丽公园”。董贵人是美女,刘备的甘、麋二夫人也是美女,貂蝉更是美女,这四大美女都曾在许昌留有美谈,眼下又搞“美丽经济”,建个“美丽公园”,雕塑四大美女比美,岂不是让许昌的三国文化更有魅力吗?

  诸葛亮的老师是许昌人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记载:“颍川郡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意思是说,颍川郡名士司马徽,性情高雅,有知人之名。《古今许昌》摄制组编导刘东翻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 引《襄阳记》问我:“诸葛亮曾拜颍川郡名士司马徽为师,东汉沿袭郡县制,司马徽是颍川郡的哪县人?”我回答说,当时的颍川郡即今天的许昌市,治所在阳翟(今禹州),司马徽的籍贯是阳翟县,也就是现在的禹州。
    司马徽,字德操,禹州城东南洞林寺村人,此村已没,遗址在今褚河乡小刘村与范坡乡曹徐村的交界处。司马徽在故里讲学的地方叫水镜洞,位于城东关颍河老桥西岸的高阜上,洞深丈许,可容三五人对坐听讲。岸上原有一组古建筑,亭堂殿阁,古朴典雅。现仅存大殿一座、卷棚三间,门额刻有“人鉴”二字。《晋书·广乐传》有评论司马徽的记载:“此人,人之水镜,见之若披云雾,睹青天也。”《禹州志·隐逸传》说,司马徽每论人则“得其精而忘其粗,察其内而忘其外”。司马徽以知人、育人、荐人、克己助人著称于世,被誉为“人鉴”、“司马伯乐”,世称“水镜先生”。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中原,司马徽为避其乱,随家人由颍川迁往荆州治所襄阳,隐居在南漳山腰白马洞,人称水镜庄。司马徽与当地的名士庞德公、黄承彦、庞统,流落襄阳的诸葛亮、崔州平、孟公威,以及老家颍川来的徐庶、石广元等交往甚密,一起切磋学问,交流信息,探讨天下大事。
    有才学、有抱负的青年诸葛亮经常求教司马徽,很受司马徽的器重。司马徽博览群书,尤对经学、史学有很深的研究。史书上说他读书“独观其大略”,也就是看个大概。这绝非不求甚解,相反,他很善于领会书中的实质内容,而且勤于思考,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当时的不少学者讲究对古代文献逐字逐句地解释和考证,搞得很复杂、很繁琐,而这些知识对于治国安邦毫无用处。司马徽非常注重儒家经典中的思想内涵,务求领略古人学说中的精髓。诸葛亮受他的影响很深。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访司马徽,问天下大事。司马徽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刘备问是谁?司马徽说:“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自从司马徽和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和庞统之后,司马徽便没有了下落。有人说,曹操攻破荆州以后,司马徽便返归故里阳翟水镜洞,继续教书育人,安度自己的晚年。阳翟距许都很近,曹操求贤若渴,且耳目甚多,决不会放着这样一个名士不用。那么,司马徽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据《世说新语》注引《司马徽别传》曰:“荆州破,为曹操所得,操欲大用,会其病死。”《襄樊历代名人》记载:“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曹操南征荆襄,司马徽也为曹操所得,本欲大用,不久即病死。”
    襄樊南漳的水镜庄,现已辟为主题公园,吸引了许多游人。许昌在开发三国文化中应当重修禹州的水镜洞,除修葺水镜殿和卷棚外,重建大雅堂、聚奎堂、如斯堂、谦益堂、汶漪亭、凝嵩亭、坐春亭等,充分运用颍水的地理位置,和生态园林对接,把水镜洞打造成三国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一说许昌有“千古人龙”诸葛亮的老师水镜先生讲学的地方,一定会吸引游人的注意力,“眼球经济”便会油然而生。

 

作者:十又人  通讯员:胡春明    
  (责任编辑:)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 相关资讯  
许昌:三国外传故事多...2006-11-20
 □ 新闻搜索
关键字:
类  别:
  
 □ 图片新闻
郑开大道19日建成通车 郑汴两地融城
郑开大道19日建成通车 郑汴两地融城
省委书记徐光春对网络媒体寄予厚望
省委书记徐光春对网络媒体寄予厚望
2006国际华商文化节在商丘举行
2006国际华商文化节在商丘举行
[ 合 作 媒 体 ]
河南省人民政府 | 中国旅游网 | 大河网 | 商都网 | 新华网河南频道 | 人民网河南视窗 | 河南新闻网 | 中原网 | 河南电视台 | 今报网 | 河南广播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虚位以待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意见建议
河南省旅游局主办
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承办并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C) Copyright 2007-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证号:B2-20040057 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18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