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禹州市城北二十公里的浅井乡浅井村大房院
近日,在位于禹州市城北二十公里的浅井乡浅井村,发现了距今二百多年历史的清代建筑群━宋家大院。在该村东西两条大街两侧,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古色古香的门庭和院落,残破的青砖绿瓦掩饰不住昔日的富裕和繁华,从宋家后代的描述中让人浮想联翩,怀古思今。
宋家大院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该民居建筑群建于清道光、咸丰、光绪年间,是明未清初从山西洪洞迁徙而来的宋氏家人用几代人的心血建造而成。村中央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一眼大口井,该井深一丈有余,水面离井口近在咫尺,浅井因此而得名。井旁有一石条通向附近小庙,因此村中流传着“七石一盘井,一步大石条,两庙八根椽”的谚语。据浅井村党支部书记宋木义讲,宋家大院共有8个院落,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房屋300多间。每个院落南北一字排开,由三个独立院落组成,是北方典型的三进四合院建筑,兼有江南园林风格。房屋建筑具有明显的特点,房基四周及台阶全部用大块青石铺成,窗户、屋檐均有镂刻或雕刻蝙蝠及福、禧等字样,意即吉星高照、福海无边。建国后曾在此地工作多年的原禹州市文管所所长教之忠每到此地都如数家珍,他指着至今保存完好的刻有八仙标志的木窗说,这种建于清代至今保存完整的雕刻工艺代表当时较高的雕刻艺术,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能保存至今,实属罕见。他说,宋家大院从建筑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该建筑的风格还是构建用料都是极为讲究的,是清代后中期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其中建于清光绪33年的“大院房”建筑工艺极为讲究,据原房屋主人宋枝淦的后人讲,建大房院时要求一个工匠一天只能刨出三根椽子,一天只能磨三块石头,一天只能铺三排瓦。大房院是仿县衙建筑,气势宏伟,廊柱环绕,房基高抬,庭院深深,让人顿生肃穆之感。
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宋家大院同样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中国早期革命先烈宋聘三、原空军某部师级干部宋中林、与原河南省政协委员宋耀林就出生居住于此,他们的故居是宋家大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宋聘三同志早年留学日本,并参加同盟会,应邀参加过国民党一大,多次被孙中山先生召见,并委派到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参加革命秘密活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1929年期间受组织委派,在禹县一带领导和开展革命活动,曾是禹县、许昌、新郑、登封、密县五县党组织负责人,1929年,被叛徒出卖,在押往开封途中就义,其故居门前挂着“宋聘三故居”字样。今日,当我们踏上宋聃三烈士的故地时,崇敬之心油然而生。经过岁月风霜洗礼的庭院在烈日的照耀下仍然熠熠生辉,似乎还能从中找出英雄先烈生活的影子,还能感受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其子宋富国至今珍藏着父亲宋聘三和中华民国的创建者孙中山先生的合影,印证了当年革命先驱英勇无畏,救国图强的革命精神。“宋聘三故居”于2002年被禹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宋家大院从发扬革命传统,弘扬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都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开发性。
宋家大院见证了一种文化,一段历史,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财富。从目前的情况看,全村大部分居民都已从旧居中搬出,60%院落和房屋保持了原始的模样,部分建筑遭到破坏,或经风雨浸蚀,坍塌倒闭,整个院落长满青草,地上布满青苔,急需清理和维修。目前宋家大院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关注着宋家大院的修复和开发,但愿宋家大院更快地走出禹州,走出河南,成为中原文化的一个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