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以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为团长的全国政协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考察团来豫,考察隋唐大运河保护和考古发掘等方面的情况,目的是发挥政协组织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推动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更好地开展。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范钦臣、程世峨,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卞晋平,全国政协委员,文物、历史、考古、水利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近40人参加考察。
当天上午,考察团在郑州召开会议。省政协主席王全书主持会议。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孔玉芳,省文物局、郑州市有关领导就境内大运河历史和保护现状作了汇报。考察团成员就如何做好大运河遗址勘探、保护及处理好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关系提出了建议。
徐匡迪说,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是中国悠久历史的缩影,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纽带。保护好大运河这一珍贵文化遗产,传承运河文明,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徐匡迪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将运河的保护与申遗同促进运河沿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共享大运河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成果;要坚持统筹兼顾,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保护、开发、利用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自然环境的关系;坚决克服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的倾向,防止建设性破坏,真正做到在抢救的基础上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要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出发,大力弘扬运河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孔玉芳说,河南文物古迹众多,省委、省政府对文物工作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文物保护。为做好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去年9月开始,我省组织开展了境内隋唐大运河遗迹、遗存专题调查,基本摸清了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走向、位置、保存现状等信息,发现了一批和大运河密切相关的遗址、遗迹,采集或记录了一些重要遗物。对已发现的遗址,迅速组织保护,同时加强对运河全段的日常监控,防止各种人为因素的破坏。下一步,河南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做好整体规划,完善相关措施,继续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深入开展大运河调查、研究和保护工作,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始建于春秋末期,隋代以洛阳为中心,南通杭州,北达北京,流经今天的8个省市。千百年来,大运河不仅作为南北水上运输通道,也是中原文化向江南传递的主要途径,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据了解,国家文物局已将大运河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成立了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工作正在积极稳步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