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尧舜时期称夏邑,大禹因治水之功曾在此受册封,禹子启于此大宴天下诸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同时禹州市的钧瓷艺术和中药文化也都有上千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禹州市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厚重的文化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快速发展。
药进禹州倍生香
禹州市地处豫东平原过渡地带,河南省许昌市西部,境内北、西、南三面环山,中间为平原。区域面积1472平方公里,人口120万,辖9镇13个乡。
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90亿元,增长17.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52亿元,增长4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78元,增长20%;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222元,增长23%。在2007年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评比中,禹州位居第86位,快速的经济发展势头为周边县区树立了典范。
该市经过深化改革,在做好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目前已形成了以医药、陶瓷、煤炭、电力、建材、机械、食品、发制品、矿产等为主导的特色工业体系。
在中药材方面,据普查有药材品种1055种,蕴藏量1200万公斤。唐朝药王孙思邈曾在禹州生活多年,行医采药,著书立说。元世祖至元一年(1264年),禹州已成为药材汇集之区,采药者往来不绝。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曾诏令全国药商来禹集结。清代禹州的“保光清凉散”、“九天阿胶”曾行销全国,颇享盛誉。
从2002年起禹州市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连续举办了面向全国的“中药材交易会”和“药王孙思邈国际医药文化研讨会”。2007年“药交会”继续以“药王、文化、经济”为主旨,把药王、药文化与药经济有机融合,除了进行经贸洽谈,还重点安排国际中医药合作与发展论坛、孙思邈医药文化书画展等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介绍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发展状况及广泛影响,展示中医药文化的深刻内涵,并通过“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赋予禹州“药交会”旺盛的活力,推动禹州市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近年来禹州市中药材生产、加工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0万亩,建成了以小吕、梁北为重点的万亩杭白菊种植基地,以鸠山为重点的3万亩杜仲种植基地,千亩连片种植基地达到了15个。知名药材加工企业禹州市药王制药有限公司、禹州市金地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生产的“中风回春片”、“活血壮筋丹”、“九天阿胶”、“一把抓”、“宁神补心片、“石黄抗菌片”等畅销全国。
钧瓷文化促行业发展
禹州神垕镇有“钧都”之称,禹州的钧瓷是我国五大名瓷之一,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变幻而著称。钧瓷之名得于夏朝曾在禹州的钧台宴会天下诸侯,举行盛大的开国典礼。它始于唐,盛于宋,又经历了元、明、清直到今天。特别是宋代以来,钧瓷一直被皇家定为御用珍品,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之盛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其观赏价值之高,艺术魅力之大,征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
禹州市坚持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中心发展钧瓷产业,培养龙头企业,延伸钧瓷产业链条,传播钧瓷文化。2003年该市专门成立了陶瓷局,出台了《钧瓷行业管理暂行办法》,将钧瓷分为正品、精品、珍品、大珍4个等级,用精品提升整体品位,用“大路货”扩大影响。对人为涂画、廉价销售残次品的行为严厉查处。向中央有关部门申请实施钧瓷原产地保护,只有禹州市所属神垕镇等8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内才能生产钧瓷。此举净化、保护了钧瓷市场。
该市还成立了陶瓷业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培养专业人才。目前该市共有全国陶瓷艺术大师3名,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工艺美术大师72名。每年还举办钧瓷文化艺术宣传周,开展名窑评选、钧瓷精品展评等活动,把钧瓷作为河南的文化名片强势推出,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关注。
钧瓷素来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的盛誉,不断壮大的产业规模更有利于钧瓷文化的远播,目前全市有陶瓷企业700多家,拥有孔家钧窑、荣昌钧瓷坊、王府钧窑、建安瓷业、华夏陶瓷等一批龙头企业,随之发展起来的高白细瓷、古建筑瓷、工艺美术瓷、卫生瓷、电瓷等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格局。
老产业与新格局依托基础建设
今年以来,禹州市煤炭、建材、铸造、陶瓷等传统产业加快优化升级,全市煤矿技改工程已完成60%,新建洗煤、选煤、热电联供、粉煤灰高压砖项目,极大提高了煤炭综合利用水平;水泥产业的提升正在进行,引进投资12亿元、日产水泥10000吨的中锦干法水泥生产线,建成后可年产熟料300吨、水泥400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8亿元,利税3亿元;拥有金属加工、铸造、汽车配件、消防器材和大型机械制造等企业生产的包括分离机械、消防器材、汽车配件等各种零部件上百种,其中禹州生产的柔性铸管被建设部制定为全国同类产品的参照标准,古城压滤机则享誉全国,畅销十多个省市区。
今年的农业经济稳中有升,上半年全市实现农业生产总值14.5亿元,同期增长4.6%。着力发展特色农业,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加工转化率达到65%;“三粉”加工企业达到100多家,加工转化率达到81%;大力发展规模养殖,肉类总产达5.19万吨,蛋类总产达1.87万吨,奶类总产达0.12万吨,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7.2%、8.4%和97.4%;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完成造林5.2万亩,林业生产总值达到3.3亿元。
第三产业大力发展。钧官窑址博物馆已通过国家旅游局4A级景区质量评定标准验收;钧台钧窑遗址博物馆正式开工;大鸿寨景区的道路环境综合整治和基础服务设施工作全面铺开,3A级景区的申报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32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5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75.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同时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和现代服务业竞相发展,城市经济不断繁荣,社会服务日趋完善,群众生活更加便利。
禹州市委书记周庚寅说:“我市正在加快提升政府效能,规范政府行为,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企业发展环境,把经济发展的方向引导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上。2007年要在确保许昌第一的同时,力争在河南省排名向前推进3-5位,确保全省前10名。”
截至6月底,全市工业经济累计完成增加值59.7亿元,同比增长19.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85.8亿元,同比增长53.3%;利税总额18.83亿元,同比增长73.1%;实现利润11.98亿元,增长93.5%。
近年来禹州市委、市政府狠抓基础环境建设,为经济快速发展破除了瓶颈,铺平了道路。基础设施方面,省内主要干线公路、高速公路在此交叉,铁路网东接京广线,西接焦枝铁路,目前已形成了东西、南北纵横的现代交通网;在优化环境方面,禹州市致力于为外来投资者打造良好的硬件、软件运营空间。2005年禹州市投资1.1亿元规划建设了11平方公里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入驻企业实行“零接触”管理,项目设计相关的手续,有关部门全程服务,属于本市办理的审批手续,一周之内办理完毕,实行25天安静生产日制度,由效能监察中心专门负责监督;同时市委、市政府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分包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定期召开重点项目联席办公会议,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一系列机制创新、服务和制度保障,该市经济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好。
周庚寅介绍,禹州的招商工作要实事求是的转变招商理念,树立招商“择优”观念,创造性地开展招商活动。一是要以引进高新技术项目为重点,筛选出一批符合市情的高新技术项目,积极对外发布和对接;二是着力引进提升医药、铸造等特色产业的项目;三是做好闲置厂房的摸底工作,盘活土地资源,打破招商瓶颈,积极探索“熟地招商”、“厂房招商”等新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