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莫低俗
□李昆亭(南阳)
在促进民俗旅游开发和大力挖掘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保护文化传统的健康、本真以及鲜明的特色,莫让民俗文化被低俗文化侵袭而变了味。
专家指出,当前民间文化的开发热中各种形式的“伪民俗”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比如一些景区在民俗开发中迎合猎奇心理,不分精华与糟粕统统加以包装利用,一些封建迷信行为被冠以传统文化之名成了景区的卖点。一些地方单纯为了经济利益,炮制假景点、假古迹、假民俗。
低俗,也许能够赢得一时的经济利益,但是对于游客的精神污染以及传统文化的破坏力不可等闲视之!
咋能有玩头?
□范军朝(宝丰)
过去,民俗游一般都是作为名山大川、历史古迹等旅游产品的附属旅游项目,真正能单独成“气候”、受到广大游客追捧的民俗游并不多见。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我认为和大多数民俗游内容单调、规模较小有很大关系。
当地有关部门在加大力度开发民俗游的同时,要不断挖掘当地的独有特色,进一步扩大其不俗的规模,从而改变“附属性”的地位,从根本上成为能独挑大梁的旅游热点。
巧打特色牌
□陈云飞(新乡)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的民俗资源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一是内容丰富,门类齐全。二是地域覆盖面宽,地方色彩浓。三是民族特点鲜明,民俗活动异彩纷呈。对于地方旅游业来说,应扬长避短,以开发民俗旅游作为自己的特色、优势。要增加民俗旅游资源的魅力,可充分利用游客的求异与求古心理,充分开发异特与古老资源。
我国的民俗旅游资源,在相当程度上还处于待开发的原始矿藏阶段。挖掘和开发这些资源,不仅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进国际间的交流,而且还可以形成旅游产品的特色,弥补以纯观光旅游为主、产品结构单一的不足,提高我国旅游产品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切莫“向钱看”
□孙岩(商丘)
民俗,是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不可多得并具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因此各地对民俗游的发展都很重视。但是有些风俗表演充斥着“铜臭”气,不仅门票贵,而且有的表演特别是婚俗表演还强拉游客参与,一些男游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稀里糊涂与人“拜堂成亲”了,天上不会平白无故掉下个“林妹妹”,拜了堂的“新郎”少不了要给“新娘”发红包。许多旅游景点就是抓住了客人的这种猎奇心理而大肆“宰客”,给原本神圣纯洁的风俗蒙上了低俗丑陋的外衣,在社会上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各地在开展民俗旅游时,一定要正本清源,不可一味为了经济利益而破坏民俗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