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资讯 国内资讯 国际资讯 视频资讯 政务信息 媒体互联 图片资讯 本网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术前沿
河南:农民旅游啥时“熟”?
http://www.hnta.cn  2007-11-6 10:14:06  来源:大河报 点击:
【字号: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编前】

  镜头一:十一黄金周刚过,巩义市“首届鲁庄农民文化艺术节”拉开帷幕。“办好农民文化艺术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民办旅游”再添浓墨重彩。(《大河报》)镜头二:“村里富裕了,让老人旅游开眼界!”近日,《三百贵阳老农坐飞机去看海》的新闻,让“农民去旅游”再次成为社会焦点。(《贵阳晚报》)农民旅游,提出了“农民办旅游”的课题。近年来,乡村游蓬勃发展,凝聚了多少农民朋友的汗水与智慧、企盼与渴望。然而,一些弊端随之滋生,桎梏着乡村游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乡村游应向何处去?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资源应怎样整合?乡村游的文化内涵与旅游品质该如何提升?是否有成功的范例可资借鉴?

  农民旅游,也包含着“农民去旅游”的内涵。农民旅游市场蕴含着巨大商机,但是旅游企业为农民朋友做了些什么?旅游产品符合农民的消费心理和需求吗?农民企盼什么样的旅游线路?针对农民旅游市场的服务完善吗?旅游市场的门槛能否低些再低些,让农民轻松跨进旅游新天地?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旅游,是建设新农村的一粒金种子。本期旅游话题,邀请众多文化界、经济界、旅游界专家及致力于农民旅游的实践者,为这粒金种子浇水、培土,企盼希望的田野上硕果飘香!

  ■专家视点

  乡村游,待嫁的新娘?

  □戴松成 (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战略决策,为欣欣向荣的乡村游注入了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乡村游,犹如待嫁的新娘。不过,“嫁姑娘”的乡村和“迎姑娘”的城里人,都准备好了吗?

  先说乡村。前些年,那些游遍了全国中心城市和名山大川的城里人,已经把旅游的脚步迈向了农村,上海率先提出了“到郊区当一天农民”的旅游理念。农村的田园风光、五谷杂粮、民居民风、婚丧嫁娶等,对城里人构成了巨大的吸引力,正像《朝阳沟》里的银环,看见山里的树叶就采下来夹在书本里,捡一块石头就装进口袋里。农村对于城市,永远有着无穷的魅力。

  遗憾的是,一些农村和农民“不识庐山真面目”,对自身的旅游资源司空见惯,看不到自身的魅力所在,更低估了自身的价值,不想也不敢开发乡村游。还有一些人想开发,却不知应怎样规划、培养、包装、推介自己,结果开发不到位,使一些优质的旅游资源白白浪费了。

  再来看看城里人。有的城里人往往看轻了乡村游的价值,舍不得投资乡村游,也很少到乡村去旅游,死死守住“狼多肉少”的城市生意不离开。即使旅游,也是从这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弄得身心疲惫,浑身是病。殊不知,乡村是治疗众多现代城市病的“健康医院”。

  什么叫旅游?旅游是生存体验,是一种生活文化。

  乡村有资源,游客有需求,那么,谁来做“红娘”?旅游职能部门,该做哪些“铺路架桥”的工作?旅行社,该如何为“有情人”办实事?专家学者,应怎样整合自然资源、发掘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位,将乡村游这位“新娘”打扮得格外迷人?

  乡村游,呼唤有识之士共谋发展。

  乡村游莫离乡土味

  □李同昌 (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社会处副处长)

  我国广袤的农村聚集了大约70%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全国各地农村纷纷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乡土文化、生态农业开发“乡村游”、“近郊游”、“农家乐”,已成为休闲旅游的一种新趋势。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成长点,成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一个亮点。广大农民跻身旅游经济大潮,成为参与者、从业者、受惠者,尝到了甜头,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生活。但是,目前许多地方的乡村游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偏差,一些低级庸俗的现象有所抬头,一味追求城市化建设的现象更是将乡村游引向了歧途。因此,农民办旅游要在三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围绕“乡”字做特色。乡村游之所以有生命力,就在于有特色资源,在于“土色土香”。农民要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山水、脚下的土地、田间的物产、厨房的风味,适合做什么样主题的旅游、打什么牌。如果当地农业科技比较先进,就适合发展农业观光游,吸引客人参加各类采摘活动,获得农事活动体验,品尝亲自制作的食品;如果靠近城郊,就吸引城里人来度假,发展城郊休憩游;如果当地灵山秀水、生态环境好,就打造成乡村生态旅游地……总之,要用特色招揽游客、留住游客、服务游客、娱乐游客。二是要围绕“农”字提品位。乡土气息、田园风情、传统民俗、原汁原味正是乡村游的卖点,如果房屋穿“洋装”,演艺求怪异,就会将原有的风景、质朴的民俗丢失殆尽。要善于挖掘当地固有的文化元素来提升品位,体现一景一魂,一村一品,一家一味。特别是要挖掘文化资源,用当地的传统文化艺术吸引游客。

  三是要围绕“信”字创品牌。大到一个景区、一条山沟的开发,小到一家庭院的经营,都离不开品牌打造。在游览、购物、食宿、服务等环节,要诚信经营,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更不能“一锤子买卖”,欺客宰客。要加强管理,有章可循,一家一户都要维护共同的旅游品牌。“舍利不舍客”,是中原农民的传统美德,值得提倡。
作者:---  通讯员:---    
  (责任编辑:志威)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 相关资讯  
河南:农民旅游啥时“熟”?...2007-11-6
金穗中原旅游卡会员乐游西泰山...2007-11-5
“错时旅游”火爆后黄金周...2007-10-23
许昌市旅游局效能建设改善旅游软环境...2007-10-17
九九重阳至 老人结伴游...2007-10-16
 □ 新闻搜索
关键字:
类  别:
  
 □ 图片新闻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开创旅游发展新局面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开创旅游发展新局面
“汴梁金秋”满城菊花待游人
“汴梁金秋”满城菊花待游人
豫鄂皖三省共同打造大别山旅游
豫鄂皖三省共同打造大别山旅游
[ 合 作 媒 体 ]
河南省人民政府 | 中国旅游网 | 大河网 | 商都网 | 新华网河南频道 | 人民网河南视窗 | 河南新闻网 | 中原网 | 河南电视台 | 今报网 | 河南广播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虚位以待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意见建议
河南省旅游局主办
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承办并技术支持 
版权所有 (C) Copyright 2007-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证号:B2-20040057 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18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