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菊文化与中国人文精神(一)
菊文化与中国人文精神(一)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1/17 10:18:0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在中国古代高人雅士的意识深处,菊花是人格的象征,他们将自身的价值取向投射到菊花上。在吟咏菊花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着人生。这种独特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构成了中国式的人文精神。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殉道者的信仰
    在中国历代进步文人的身上,存在着一种特立独行的品质,守死善道的精神。它的产生,同中国文化的大传统有关。这种品质首先表现在坚持真理,不从恶、不同俗的行为方式上。与这种气质品性相比较,菊花也具有类似的禀赋。菊花独荣于秋天,不与百花争喧,自开致谢,花蒂始终长于枝上而不凋,铁骨霜姿,高洁隽逸。因此,人们常把菊花比作立身刚正,不趋炎附势的君子。而这样做的第一人,则首推屈原。

    屈原生当战国末世,作为楚国的三闾大夫,怀抱经世之才。他“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不忍目睹江河日下、土地日侵月削的现状,欲推行其贤人政治以救国难,却遭到令尹子兰等当权派的嫉恨,遭到流放。当时有人劝他同流合污以免祸,但他终不愿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尘垢”,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自命其品质高洁,最后投汨罗江而死,成为中国封建时代为追求信仰而死的第一人。

    屈原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行为方式,对后世文人产生了一定影响,晋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明知与司马氏黑暗政治对抗不会有好结果,却仍然在所不惜,便可看作是此种精神的延续。至于明朝的方孝孺、清代的海瑞,公然与强权对抗,则更是此种精神的体现。

    当然,屈原对后代文人的最大影响,恐怕是一种精神的感召。人们敬仰屈原的为人和品德,同时也接受了他的爱好。从此菊花成一种崇高气节的象征,成为人吟咏不尽的对象。李白就以“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来表达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的思想。同为唐人的吴履垒所作的《菊花》诗,则更代表了志士的一种精神追求:“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说明美德与生俱来;“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则表达出贤才虽不遇于时,却不愿和光同尘,宁可以身殉道的高尚情操。

    和以上这些仁人志士相比,另有一类人物则可称为文化殉道者。他们往往生于沧桑巨变,文化命脉转移之时代,其安身立命之文化传统已面临时代风波的巨大冲击,然而他们并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以趋时,便用以身殉道的方式作为心灵归宿。近代学人王国维常被看作此类人物的代表。

    王国维学问渊博,兼通中西,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可惜生于风雨飘摇之时代,其所认同和安顿精神的传统文化理想已如明日黄花,渐行渐远。偏偏他又是一个清醒之人,深知时代之变化不可逆转,遂选择以生命来拥抱自己的理想。陈寅恪说:凡一种文化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迨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已之心安义尽也。

    这段话,即是对王国维悲剧的一种解释,也反映出处于时代裂变时期一批文化殉道者的普遍心声。文化殉道者的悲壮,恐怕更甚于理想的追求者。毕竟,理想的追求者是不乏同道,不乏知音的。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文人的傲骨
    在中国进步文人身上的那种特立独行的品质首先表现为不从恶、不俗,坚持理想等方面,它的另一种表现则体现在不与缺少诚意的统治阶级合作的傲骨上。这种行为不同于直面的对抗,而是在面对功名利禄的诱惑时,能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行为方式。

    历史上的伯夷就是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孟子称他为“圣人中的清高者”。据孟子说:“伯夷眼睛不看丑恶的事物,耳朵不听不好的声音。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不去使唤。天下太平,就出来做事;天下混乱,就退居田野。施行暴政的国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都不愿意去居住。他认为和不好的人相处,就好像穿戴着礼服礼帽坐在污泥炭灰之中一样。当商纣的时候,他住在北海海边,等待天下的清平。所以听到伯夷的风节,贪婪的人都变得廉洁起来,懦弱的人也都有了独立不屈的意志。”

    这种精神,与开于山村草泽的野菊之品格,有着某种对应关系。野菊不求闻达,却又无处不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文人便借物咏志,通过吟咏菊花,来表达自己的爱好。元人赫经《野菊》诗云:“安得老瓦盆,对坐浇古月”,表达出不愿为统治阶级所豢养,宁做一个心灵自由人的人生理想。明人陈宪章的《白菊诗》,则通过鲜明的形象赞颂了这种追求的崇高:“白菊偏宜素发,青山只对苍颜。咽罢秋香满腹,风吹不到长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回归自然,物我无间

    和积极入世的精神相反,中国古代也有一种消极避世的隐居思想,其主体即为隐士。中国隐士的出现很早,而把隐士思想发扬光大的第一人,当推庄子。

    庄子生活贫困,穷得有时揭不开锅,不得不向监河侯借粟,但他却不愿为官,屡辞富贵捷径。他宁愿作一个虽无用却也不为外物所伤的人,以尽其天年。因此庄子的思想,对中国隐士思想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

    一些名人如汉朝的张良和三国时的诸葛亮,在成名前后都曾做过隐士,而东汉的严子陵则是千古隐士之代表。

    严子陵少年时代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学。刘秀做了皇帝以后,非常怀念这位同学,到处查访,希望他出来做官。但他却不愿做官,反披羊裘,垂钓于富春江上。严子陵的思想,其实和庄周是一脉相承的,“汝治天下,天下既已治矣……”天下已经安定,就更不必为富贵而做官了。这种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小,范文正公《严先生祠堂》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足见仰慕之深。

    魏晋时期隐士思想与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时的隐士,已经完全没有了早期隐士反抗现实、洁身自好的精神,反而成为统治阶级的某种点缀。而且他们身在朝廷,却标榜不以俗物累其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随着隐逸风气的广受欣赏,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在中国历史上,作为隐士的陶渊明,受到了众多人的喜爱,原因就在于他的身上,寄寓了中国文化关于“隐”的理想精神。既有道家返璞归真,追求自由的理想,又有儒家乐天知命、固穷手拙的精神。


(文章来源出自最开封)
(作者: 责任编辑:高晓婷)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