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料10余亩种植基地,培育3万余盆菊花,培植近800个品种,根据生长情况不断调整每株菊花的茎系与形态,每个环节(培土、盘压、定头、剥叉、剥蕾、施肥等)都要达到精细化管理,保障菊花文化节上菊花的数量与品质......培育菊花也是一种呕心沥血的创造。
潘玉民推着一辆破旧的凤凰牌自行车,头戴草帽一身迷彩,走在菊圃边的土路上。车子被他随意停靠在路边杨树下,背着手顺田垄朝大片菊圃园深处走去。
夏末正午的龙亭公园菊花种植基地,暑气从田垄间火苗似地窜上地面。潘玉民的脸晒得黝黑,眼睛被日头打得眯成一条缝。他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指挥着花匠们严苛打理每一株菊花。如此早出晚归,风餐露宿,虽然枯燥艰苦,但对他来说并不是多么难以克服的事情。反而那些无常的风雨天气、温度与湿度的变化、新品种培育的成败,倒是对潘玉民最大的考验。带领花匠照料10余亩种植基地,培育3万余盆菊花,培植近800个品种,根据生长情况不断调整每株菊花的茎系与形态,每个环节(培土、盘压、定头、剥叉、剥蕾、施肥等)都要达到精细化管理,保障菊花文化节上菊花的数量与品质......对他来说是一等一的大事。这丝毫不比菊文化工作者习文泼墨、访古问今来得轻松。
潘玉民接管这里一晃就是十年,用他的话说“人一辈子能干活的时间不过三、四十年,能做多少事呢?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够了。”他说的这“一件事”就是种养菊花。开封菊花文化节是全国一件别具特色的盛会,自1983年以来,开封菊花文化节每年一届。除了全国各地赶来赏菊的游客外,许多从事菊花培育种植研究的学者也会相约而来,共同鉴赏古城开封在菊花种植方面的新突破、新成就。这是最让他兴奋与期待的事情。
潘玉民神秘地带我们来到他的“秘密地带”。在菊圃北端单独开出来一块沃土,摆放着各式各样大型菊花设计展样——孔雀形、花瓶形、玉壶形、灯笼形等等,及至花期蔚为壮观。一旁的塑料大棚里,是他专门为菊花文化节培育的优良品种,都是专家也极少见到的品种。另外还有突破吉尼斯纪录的九十九头菊(在一株菊花上长满了九十九朵不同品种的菊花)。
整个下午,潘玉民在广袤的种植基地中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菊花文化节的盛景。而他的另一番话,也让我们从惊喜中回来,陷入沉思。“赏花人人爱,但看管菊圃对多数人来说并不是有意思的事。每年我都会尝试培育新的品种、设计新的展样,但和古代烧瓷器一样,一时把控不好火候或天气有变,就会将整年的功夫全搭进去。”
想来,培育菊花也是一种呕心沥血的创造。某个瞬间,我仿佛看到古城的菊花文化节如期而至,各色菊花在络绎不绝的人群中摇曳生姿,潘玉民神情淡然、背影消瘦、步履铿锵,渐渐消失在这热闹的花海人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