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文化与中国人文精神(二)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1/17 10:19:1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浓浓思乡情,悠悠故园心
怀念故土,思念亲人是人类共有的感情。有意思的是,在中国文化中,菊花与思乡也是密切相联的。菊往往成为引以乡愁、寄寓感情的一个触发点。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菊花荣于秋天,而秋天则是登高怀远的季节。古人有登高必赋的传统,触目皆是的菊花,自然会引起文人的情感并出现在他们的文章中。其次,在山林草泽、竹边篱下,随处可见的野菊花,他们寂寞地开放,寂寞地衰老,正象征着漂泊无依的游子。名人唐寅《菊花》诗云:“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便揭示出这层道理。
一般而言,人之远离故土,不外乎几种原因,或为动乱所追,或为追求功名利禄。浪迹天涯的游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乡的情结会变得愈来愈深,故乡的景物也会因距离而变得愈加美好。而居住地的一切,即使是美丽的,却也会因了他乡日月之故,变得触景伤情,特别是在经历了仕途蹭蹬,人生坎坷之后,这种感受会愈加强烈。
眼前景物年年别,只有黄花似故人——凄凄别离意,深深怀念情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离别,也是一种人生的无奈。不管是两地相思还是朋友离别,总是令人伤感的。在《诗经》与《楚辞》中,就有好些反映别离内容的作品。写作于汉代的《古诗十九首》,有一半以上,都是关于游子思妇的题材。好在中国人虽伤感,却不消极,即使天各一方,也不能隔断朋友之间的互相关心,夫妇之间的黾勉同心。他们往往借物咏怀,表达思念之情。菊花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宋人孔平仲的《对菊有怀郎祖仁》见菊而思故人,写得情韵深长:庭下金玲菊,花开已十分。多情能惠我,对景独思君。秀色三秋好,清香一室闻。扁舟今夜雨,何处宿江云。
此诗中,士人运用了双关的手法,诗中的“君”,既指日思夜想的好友,又暗寓庭下清香高洁的金玲菊,从而借物喻人,衬托出朋友高洁的品德和对朋友的关切之情。至于无名氏的“眼前景物年年别,只有黄花似故人”,则直接将菊花比作了思念不已的古人。
人生离别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依依惜别,渴望相聚的感情却是相同的。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对失意人生的友情关怀
中国的文人,受立德、立功、立言思想的影响,以道自任,或多或少地有着一些致君尧舜的抱负。在古代,要想实现抱负,出仕应该是最好的一条路了,然而仕途又是那么的狭窄,想要在这条路上竞争的人又是那么的多,即使走上了这条路,从田舍郎一跃而登天子堂,君王也未必就能采纳你的百年大计,便是孔子,也有“沽之哉”之叹。于是,眼看着年华老去、工业不显,未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感遇》诗,就反映了这种思想: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由芬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诗中荣茂芳香的菊花,其实正是年富力强的文人象征,而飘落无依的凋残景象,也正是那些英杰们的日后归宿。在此诗中表现出一种深沉的人道主义关怀。
由于仕途一帆风顺者实在太少,大部分人久处江湖,遂不免生出些自怨自怜之情。明末吴门画家唐寅,才高而命运多舛,便以风流才子自居,吟诗作画,放浪形骸,希望藉此以忘忧。他的题画绝句有:“黄花无主为谁容,冷落疏离曲径中,尽把金钱买脂粉,一生颜色付西风。”等等。即便是唐寅这样诗画俱佳的成功人士,仍把自己看作是卖笑为生的优孟之徒,其心境之苍凉,可见一斑。
古人认为只有治国平天下,才是真正的“君子之事”。中国文人的入仕热情,由此可见。即使是一些自称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隐士,其实在心灵深处,也是以建功立业作为人生理想的,隐居有时也是不得已。
(作者: 责任编辑:李海粟)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