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私塾旧事】火神庙里的读书郎
【私塾旧事】火神庙里的读书郎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9/22 8:20:04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如今国学热方兴未艾,念《三字经》成了时尚。洛阳有许多国学堂,学生们穿着汉服念“人之初,性本善”,宛如旧时私塾情景。私塾是什么来历?旧时老师如何授课?近乎“差字布袋”的洛阳秀才,缘何成了举人的老师?                                  
    82岁的洛阳老先生林振华,惯常穿一件灰蓝色布衫,配千层底布鞋,风貌复古。 他小时候上过几年私塾——根据他的年龄推算,那当是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事儿。 私塾就是私立学堂,也有人管它叫书馆、教馆、乡塾。其实,私塾是清末民初才有的词,以示与官办学堂有区别,古人很少把“私”和“塾”连起来使用。
    林振华记忆中的私塾,设在村里的一座火神庙里。那庙本是一孔窑洞,冬暖夏凉,只是没有窗户、电灯,阴雨天庙里十分昏暗。  教书的是村里有学问的老先生。村里人合伙将他请来,又在庙里摆上几张书桌和几个板凳,这儿便成了读书的地方。
    有钱人家,若嫌私塾条件不好,可以把先生请到家里去,一对一教书,这叫家塾。也有宗族大户,在宗族内办族塾,将学堂设在宽敞明亮的祠堂内。族塾一般不招外姓学童。 林振华上的类似族塾,却比族塾开放:没有年龄限制和姓氏限制,本村的孩子,只要愿意,就可以来读书。
    学生入学时,交一些粮食,就算学费。也没有入学考试。孩子只要不聋不瞎不哑,向先生磕一个头或是作一个揖,那就算拜师入学了。
    旧时没有钟表。每逢鸡叫,林母便唤儿子起床。林振华上私塾时,只有六七岁大,好奇心强、精力旺盛。他半夜迷迷糊糊醒来,没听见鸡叫,瞧着月亮似要隐去了,忖度着天快亮了,便慌忙穿衣上学。
    火神庙不挂门锁,谁先到谁先进。林振华常常第一个到,点亮油灯,见里面一个人也没有,神像黑黢黢的,甚是吓人。他心里害怕,就转到庙旁的河边玩儿,一路上又叫又跳,给自己壮胆。倘若是夏天,衣着轻便,他会翻翻跟头,或是寻麦秸垛躺上去补觉。
    等到天大亮,先生来了,同学们也都来了,大家就开始读书。读到饿了,大家就回家吃饭。 那时没有寒暑假,学期分短学、长学:短学一般是几个月,先生只教学生认几个字、学学记账什么的;长学从农历正月半开学,直到腊月才散学,教学内容比短学丰富。
    林振华上的是长学,一直到12岁左右才罢学回家。就这,他已算是村里少见的文化人了。
                

 

(作者:张丽娜 责任编辑:高晓婷)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嵇康一鸣动京城
下一篇: 黉门察院奎星楼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