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出行资讯 > >杨衒之眼里的北魏洛阳城
杨衒之眼里的北魏洛阳城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25/7/30 11:13:38 来源:河南日报 点击次数: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7月16日正式开馆,汉魏洛阳故城再次引起人们关注。7月25日,记者与曾主持“《洛阳伽蓝记》所载建筑信息整理与研究”项目的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副院长黄晓勇一道,跟着《洛阳伽蓝记》”作者杨衒之的脚步,以“伽蓝”为线索,展开了一场对北魏洛阳城的追忆。

汉魏洛阳故城始建于西周,先后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王朝的国都,作为城市的历史延续了近1600年,作为都城的历史长达600余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对原来的城市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和扩建。北魏洛阳城在规划营建时的“中轴线”理念,开启了此后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的先河。

北魏洛阳城辉煌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十年,东魏迁都邺城10余年后,抚军司马杨衒之重游洛阳,见眼前一片狼藉,感叹当年胜景不再:“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洛阳伽蓝记》成书于东魏武定五年(547年),共5卷,以地界划分,依次是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各为一卷,描绘了洛阳城内外百余所庙宇等建筑的风貌。《洛阳伽蓝记》不仅是第一部描述寺庙建筑的著作,也是第一部集中记述中国建筑的著作。

黄晓勇介绍说,《洛阳伽蓝记》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可以说是北魏洛阳城建筑的一个抽样调查,反映的是整个洛阳城的建筑情况。“《洛阳伽蓝记》所载建筑信息整理与研究”项目,共整理出建筑信息273条,寺庙类建筑信息最多,共有87条。寺院主要分布在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建筑物稀少。城内建筑以皇家宫苑和衙署为主,间有少量寺庙和宅第,已形成后世皇城的雏形。

永宁寺塔是北魏洛阳城建筑奇迹之一,登临塔顶,可以“视宫中如掌内,临京师若家庭”。

寺院不仅是礼佛的场所,也是当时的公共文化场所。《洛阳伽蓝记》记载,当时佛寺多建有园林,许多佛寺在六斋或其他重要节日,常有伎乐歌舞表演,观者甚多,和我们今天踏春、逛公园的情景非常相似。

黄晓勇通过对书中佛寺相关记载的分析、研究,认为北魏洛阳城寺院已成为具有一定城市公共空间属性的文化演出场所、休憩公园,丰富了人们的世俗生活。

北魏营建洛阳城时“建中立极”理念得到进一步强化,它不仅在宫城中沿用阊阖门——太极殿轴线的做法,而且以此为基点,更加突出铜驼大街作为全城中轴线的作用。

黄晓勇说,北魏通过统一规划和改建,刻意加强了从太极殿到阊阖门的轴线意识,并将之向南延长,直至宣阳门,形成了以铜驼大街为南北向轴线的城市格局,且有意将衙署规划于中轴线的御道两侧,以加强其地位。中轴线并不因为出城就中断,它继续向南延伸,直到洛河上的永桥。永桥两头有华表,还有勒铭,是城市中轴线的重要一环。过了洛河,中轴线继续延伸,“夹御道有四夷馆”。四夷馆为北魏安置四方使者的重要衙署,将之置于城市中轴线旁,也是在有意加强中轴线的地位。越过四夷馆,中轴线直至南郊圜丘。采用超长的城市中轴线突出朝廷的权威和尊严,这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尚属首次。

北魏洛阳城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都城,其三重套城布局、规整有序的里坊、居民区设置固定市场等做法被隋唐长安城继承并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了周边其他国家的都城建设,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张体义 责任编辑:言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