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黉门 察院 奎星楼
黉门 察院 奎星楼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9/22 8:17:10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位于洛阳老城南大街南段有一座黉(hóng)门。可为啥这儿会设黉门呢?近日,读了文史资料,才弄清黉门的来由:黉门与农校街上的察院有关。
    农校街原名察院街,因为清河南府察院设于此。它是仅次于河南府衙的大衙门,在行政监察、参与司法议罪的同时,也可直接受理百姓官司(在曲剧《卷席筒》里,小仓娃就是到察院告的状)。
    察院还有一大职能,就是负责科举考试。科举制度到明清,已经很完备了。院试(县、府)、乡试(省)和会试(京城),三级考试,壁垒森严。乡试第一名是解元,会试第一名是会元。会试之后还有皇帝主持的殿试,状元是殿试第一名。不难想象,当年的院试是多么热闹。考生们揣着读书做官梦,自南大街的黉门鱼贯而行,前行几百米,西拐到察院,肯定是信心满怀。
     察院早已不存。1910年,这里成立了省立洛阳蚕桑学堂,1919年改为河南省第三甲种农业学校,抗战时期此校曾迁往卢氏县,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农校街小学。据20世纪50年代常在此玩耍的孙乃胜先生回忆,当时校园操场是凹下去的,深近1米,是考场,北面有月台,月台为监考官所在地。在操场凹下去的土崖处,有六七十根石条,上面刻着字。他见过“天”“地”“日”,是按“天地玄黄,日月洪荒”来排序的。字有10厘米大小,用来给考生定位置。这是当年科举考试留下的遗迹。
    与黉门相呼应的是察院西侧的奎星楼(也叫文昌阁),具体位置就在现农校后街南口。此楼跨街而建,为二层楼阁式建筑,下面叫奎星洞,可过车马行人,上面有奎星手持朱笔点状元的塑像。旧时,奎星是传说中的二十八星宿之一,为文运之神。因“奎”与“魁”同音,魁又有首之意,故有把此楼叫魁星楼的,楼在1950年前后被拆除。
               

 

(作者:沙草 责任编辑:高晓婷)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