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在开封城内与马有关的街道仅马道街一条。因为,马道街自明代以来就是一条非常有特色的商业街。这条街上店铺林立,服装、针织用品、绸缎等汇集于此,久负盛名。记得上世纪80年代我在外地当兵的时候,曾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一条全国十大市场的排名。开封马道街市场赫然位于沈阳小五爱市场之后,也是数三数四的。当时,在许多人眼中,马道街三个字就等同于开封。当然,至于为何叫马道街也尽人知晓,因为明代的时候,官府把开封城的快速反应部队设在此街。所谓快速反应部队,其实就是一个马队。行走在马道街的时候,如果你是一个特别用心的人,你甚至会听到那由远及近的马蹄声响。
在开封,如果你仅仅知道马道街,那还不算了解开封。在开封除马道街之外,还有一条以马字命名的街道,这条街道就叫外马号街。
外马号街距马道街很近,在马道街南端的东南侧,东西走向。它东起卧龙街,西至木厂街和新华前街,中部向北和胭脂河街交会,它也是一条比较有名的老街道。
我是去年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踏入此街的。当时,我按汴梁博客圈朋友的约定赴延寿寺街一带“扫街”。临行的路上,我突发奇想,何不在赴约的过程中自己再穿行一些小巷胡同呢?这样做在我看来有两个好处:一是便于发现新的目标;二是自己可以先睹为快。于是,我便拐入一条我从来没有到过的街道,而这条街道就是外马号街。当时,我脑子里产生好多疑问:为什么叫外马号街?还有内马号街吗?外马号街的来历是什么?等等。
在开封,任何一条街道都不是徒有虚名的,外马号街尤其如此。刚踏入的时候,我原以为这条很不起眼、甚至有些脏乱的街道不会有什么名堂。然而,当脚步真正踏入其中,一切都超乎想象。在这条街上不但保留着许多即将消失的行当,还有两处保存相对完好的清代门楼,一处是外马号街69号门楼,一处是外马号街75号门楼。如果说69号门楼以高大开阔并以木质结构为主的话,那75号门楼则显得更庄重、严谨、规整。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75号门楼的前脸多用青砖砌筑,而且在门楼的大门之上还有一个用细砖研磨之后砌筑的一个匾额,额心有字,但已模糊不清。额框是砖雕的竹叶做装饰,且竹叶错落有致,十分生动传神,看上一眼就有傲骨和清风拂荡的感觉。如果再用心体会,立刻就能感悟到,此院主人内心追求的那种隽逸与洒脱。我曾极力辨认额心的字迹以求印证,可是由于风化严重就是不能相识。在开封遗存的近代和古代建筑中,有很多主人为表达内心的企盼,都在必要的位置写下了富有美好寓意的文字。比如,有写“戬”字的,有写“戬罄宜”的,还有在两扇大门上写有“恭俭世家,沧桑寄宅”,可是这个匾额上是什么呢?我始终没有弄明白。后来我曾利用手中的相机把其拍下并传入电脑反复缩放,但仍然如坠五里雾中。当然,这只是我和外马号街的初次相遇。
2014年的初春,我和汴梁博客圈的朋友们再次来到这里,而这一次却有了收获。在寻访的那天,我们征询了附近居住的许多市民,说法很多,但最多的说法是,这里清代曾住过一个著名的戏班子。据说班主清新淡雅高洁,面对每天来来往往很多人,有请唱戏的,有看热闹的,当然也有为戏中的漂亮女主角而来。对于这种复杂的状况,班主为了告诫每位“角们”,故在门头的匾额处精心砖雕“清风亭”三字以保持内心和行业的操守。当然也有一种不同的说法,说这三个字不是“清风亭”而是戏子坊。但结合门楼的布局再加匾额周围的装饰,我断定应该是“清风亭”无疑。至于说“戏子坊”那只是民间的一种叫法,和这三个字是无大关碍的。
除了这两处清代建筑外,这条小街还有两处的院门具有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路南和“清风亭”斜对面,还有一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向阳院痕迹。这些都是历史从这里经过留下的印迹,它静穆,沉默,一任时光流转,脚步声声。
至此,我想到了书上写的外马号街的名字由来:“乾隆时称马号后街,光绪称外马号街,属祥符第一隅。据说,当时来往于祥符县的“官马”均在此饲喂、过夜。故此得名。”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