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正始石经》残碑:刻录儒学经典内容
《正始石经》残碑:刻录儒学经典内容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8/15 8:31:12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传播主要靠手抄。为避免儒学经典传播差错,朝廷出资将经典著作刻于石碑之上,并公之于众。在洛阳博物馆里,珍藏着一块曹魏时期用三种字体、刻录有《春秋》和《尚书》等内容的《正始石经》残碑——它就是立于古代最高学府太学内的教科书,对研究古代教育和书法具有重要意义。

    清光绪年间,白马寺附近发现一些小块刻字的残石。残石上的字分别用古文、小篆和隶书三种字体书写。然而,这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重视。因为在古都洛阳,这种刻着字的石块数不胜数。

    直到民国时期,伊滨区佃庄镇又出土了一块较大的石碑,上面也有古文、小篆和隶书三种字体。这才引起了金石学者的关注。然而此时,古董商已先行购得石碑。为方便搬运,古董商将石碑从中一剖为二。后来,国民党政府设法将残碑收回,进行研究。当时,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参与其中。

    据考证,这块残碑刻的是《尚书》《春秋》的内容。由于两者都是儒家的经籍,学者们一致断定这是一部石经,是立于汉魏时期洛阳太学讲堂的教科书。专家介绍,石经前曾有无数儒生抄录学习,见证了儒学薪火相传和古代教育的发展。在古代,有文字可考的大规模官刻石经共有七部,依次为东汉的《熹平石经》、曹魏的《正始石经》、唐朝的《开成石经》、后蜀的《广政石经》、北宋的《嘉祐石经》、南宋的《绍兴石经》和清朝的《乾隆石经》。在这七部石经中,只有曹魏的《正始石经》是用古文、小篆、隶书三种字体刻制的,所以曹魏的《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王国维在《魏石经残石考》中记述,从字迹上看,石经并非一人所书,而是集体书写的,作者已经无从考证。至于为何石碑上会有三种文字,学界意见并不统一。王国维曾认为,东汉时,书籍很少,古文、隶书等字体均有使用,为了相互印证,曹魏统治者把三种字体都刻上,让所有学生都能看懂。古文是先秦时期的古文字。专家认为,古文经辗转摹写和书刻,碑上的字形可能已经失真,但这部《正始石经》对研究经学和战国文字,仍有重要价值。

    《正始石经》用三种字体刻录《尚书》和《春秋》这两部经书,总字数应有14万字左右。专家推测,《正始石经》和《熹平石经》年代相近,大小应该差不多。按照《熹平石经》每块石碑“高八尺,广四尺”的大小计算,《正始石经》可能用了28块石碑。洛阳博物馆所藏的这块残碑,在伊滨区佃庄镇汉魏太学遗址出土后即被保存。碑表刻《尚书》,碑里刻《春秋》,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作者:白云飞 责任编辑:高晓婷)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洛阳古代的镖师
下一篇: 爱较真的检察官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