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唱的蝉声划破晴空,酷暑已在这个夏季的某个昼或夜悄然来临,茶社的生意也随之升温。茶社,人们休憩品茶之处,又叫茶馆或茶坊。茶社流行于晋,兴盛于唐,繁荣于宋。唐代茶社是过路客商休息处所;擅长享受的宋人增加歌舞使茶社成为娱乐场所;到了明代,茶社之内容增添至瓜仁果蔬五花八门。清代至民国茶社一度萎靡,直到上世纪90年代复苏。茶楼、茶馆、茶社林立乡间城区,老板们播放着淡雅清新的音乐,使茶社成为幽静高雅之地,置身其间的客人不由低声私语。在开封市禹王台公园西南隅的翠柏林间也有一处茶社,一处挂着“开封市不可移动文物”身份牌的出厦三开间的建筑。
这处不起眼的建筑吸引人的是它的建造手法:坐西面南,外廊柱为界,长14米、宽7米,青砖黛瓦琉璃彩饰边,既具有民间建筑风格又蕴含皇家建筑元素。茶社四角起脊,中脊末端各立一尊不同造型的镇宅神。挑檐与中脊末端呈夹角起步向4个方向延伸,上立鸟兽等雕塑各4尊。最具特色的是茶社走廊均为双层,内廊南北为直径两米的两堵内凹满月墙,四角起支撑作用的半圆形朱红柱子嵌在墙内,中间两根朱红柱子把茶社均分三等分;外廊支撑挑檐的朱红柱子东西两边各6根,南北各两根。每根柱子都有柱础垫基。檀与柱之间不是用铁钉类固定而是隼插连接,檀、梁、柱三者衔接处是荷叶雕花装饰,檀、梁及枋均罩大红油漆。据禹王台公园工作人员回忆,该建筑当作茶社时“亭子”四面通透,东西两面没有墙,唯一存在的“南北墙”中间还是圆月孔,现在的三开间房是后来砌成的。
这座卓越、儒雅、稳重且具有清代建筑风格的“小亭”,与一代名将冯玉祥有关。茶社又名“冯玉祥的开刀处”,即医院外科手术室。有传说,日本人侵占开封,驻兵禹王台公园,把这里当作开刀处。又有传说是解放战争时期部队医院的开刀处。我查询资料和走访相关知情人员,后两者的存在只是坊间传说,没有文字证明而不成立,但“冯玉祥的开刀处”确是有字可查。
据《冯玉祥在开封》一书记载,1927年冯玉祥主豫时,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的伤兵医院设在此亭东侧相距约百米的红楼内。由此可见,这里是冯玉祥伤兵医院的外科手术室毋庸置疑。开封人称冯玉祥“老冯”,也把此处叫:老冯开刀处。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结束,冯玉祥下野第二集团军伤兵医院随军撤走,这座“亭子”便空闲下来。
上世纪70年代末,禹王台公园将这里设为喝茶之地。亭前柏林下,喷有考究绿漆的折叠式竹制躺椅错落摆放,前来休憩纳凉的人花上一分两分,要一碗中意可口的凉茶,躺在竹椅上大口饮小口啜,聊着闲天扯着闲话,优哉游哉煞是惬意。后来,茶社取消,但该建筑名“茶社”并一路至今。
修建这处建筑的初衷是什么,没有文字记载;亭子具体建于哪一年,也没有资料显示。将四面依内廊柱为界、用砖砌成三开间是后来人们的行为,小小一处建筑由此蒙上一层薄薄的神秘面纱,与对面红楼遥相呼应使人遐想连篇,为公园景致平添秋色。伫立林间仰望苍穹,虽然我们不知道它是因什么而建?功能又是什么?但作为一个具有时代风格的建筑,我们从它那刻满斑驳岁月印痕的青砖黛瓦里,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雄壮和卓越,更多的是曾经的厚重历史。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