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开封的园林景观没有受到很大破坏,因此,宋代有很多园林因袭前代,造园时间较早。山水画和古典园林发展到宋代,几乎同时达到各自的成熟阶段。从隋唐到北宋期间,中国的古典园林得到全面发展,不仅讲究园林本身的形式,也以园言志、以景寄情,尤其受唐代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形成了写意的园林艺术思想。
一
北宋皇帝推崇尚文重教、礼遇文人,使文人的社会地位大幅提升,充分调动起民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积极性,产生了很多文化艺术人才。翰林图画院体制为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北宋初的画院由宋太宗建立,包括了中原、西蜀和南唐的画家,并通过“画学”考试提高宫廷艺术家的身份,培养出色的画院画家。
宋代山水画的题材比过去更为丰富,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把自然与人的生活紧密结合,不仅表现自然的千姿百态,也反映人在自然中的生活动态,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人文景观的分量。以苏轼为代表的士人把绘画从工匠的技艺跃升为文人的雅趣之事,使山水画进入到文人画的高层阶段。绘画的要求除了“形似”、“格法”等技巧问题外,还重在“神似”、“诗意”的精神表达。所谓“古画画意不画形”是宋代文人精神张扬的生动表现,这也使山水画在意境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并与人生境界紧密联系起来,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审美内涵。
宋代士大夫的诗篇多是吟咏感情生活以及描写风景名胜、茶酒书画、花草树木、庭院泉石等题材。园林诗和园林词成为宋代诗词中的一大类别,尤其出现了“园记”这种专门描述某些名园的文学体裁,为宋代园林发展的历史提供了又一出处。
北宋时期,山水画已高度成熟,并居画坛之首。宋代山水画着重表现了画家对自然进行画理与画法上的探求,通过自然变化来投射社会变革,并关注人在山水中的地位,大多以论道、访友、寻幽、游乐为题材的山居图、行旅图等,来表现对人生理想与生活品位的追求。
李成、范宽是北宋前期贡献最大的山水画家,与五代的关仝一起被认为是“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大师,他们的画作以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为主。李成多绘中原一带的平原风光,喜作寒林雪景,好用淡墨,惜墨如金,风格文秀。
二
北宋园林多是以服务封建帝王和皇亲贵族们为主的皇家园林,占地规模大,选址也多为风景优美的山林、湖泊地区。园林风格富丽,空间界线分明,建筑尺度较大,粗壮朴拙。
宋代园林继承了唐代园林的风格,加上山水画的成熟和大量文人画家对园林设计的亲自参与,使得园林在意境的表现手法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尤其是叠石造山的方法已经具有我国山水画的特点,达到很高的技术水平,并出现了专门修造假山的“山匠”。宋代的园林饲养禽兽,但目的早已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不再供狩猎之用,而是为了增加自然情趣。
宋太祖时,作为开国皇帝开始还是不敢奢侈。到了宋太宗时,国库有了钱,建筑规模开始愈来愈大,并开启了北宋崇奉道教奢侈宫殿的开端,美轮美奂,金碧辉煌。到了能诗善画的宋徽宗时代,更是喜好奢丽工巧,所建殿阁亭台园苑,“叠石为山,凿池为海,作石梁以升山亭,筑土冈以植杏林,又为茅亭鹤庄之属”,以仿天然,开创了中国园林的一个奇迹。北宋御苑规模建制远逊于唐,但艺术和技法则过之,作品多去汉唐之硕大、朴素大方,而易之以纤靡,重在刻意进行细部装饰,而不重魁伟。
宋代造园在用石方面有较大发展。宋徽宗对绘画有些造诣,尤其喜欢把石头作为欣赏对象。他先在苏州、杭州设置了“造作局”,后来在苏州添设“应奉局”,专司搜集民间奇花异石,舟船相接地运往京都开封建造宫苑。“寿山艮岳”的万寿山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御苑。
北宋末年,宋徽宗在开封建艮岳,耗时6年之久,大量使用石材。山上重峦叠嶂,奇峰绝壁,有屏障、石壁、溪谷、瀑布等景色,并仿照蜀道之难而设险为景。宋人李质、曹组《艮岳百咏诗》中提到的景点有多处。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记载:“前世叠石为山,未见显著者。至宣和,艮岳始兴大役,连舻辇致,不遗余力。”
艮岳是人工堆叠的山地游乐园,集中了全国的园林精品。为了征集调运江南一带的奇花异石,专门组织了“花石纲”,奢侈浪费不计其数。造园材料的精美只是一个物质条件,艮岳之成功还在于有一个强大的设计班子,这便是赵佶本人领导的宫廷画院。赵佶在《御制艮岳记》中说,花园的选材、规划立基、山之堆叠、风景塑造,均先绘画成图,然后施工“累土积石”。可见古代画家和造园家在艺术上的合作,在北宋已经很成功了。
在艮岳建造工地,头戴直镤帽的赵佶,在后宫嫔妃、宦官们的前呼后拥下,黄帏罩遮住阳光,四处指点,倾情演绎他的才情与修养,所有的人都在俯首执行他的旨意,迅速而高效。“按图度地”,就是按照宋徽宗精心构想的山水景色绘图,并作为施工的蓝图。艮岳的设计主题鲜明,远近的景区布局安排,全部符合山水画理。全园以主峰万岁山为各景中心,以万松岭和寿山为宾辅,形成主从关系,置介亭立于万岁山之上,成为群峰的收束焦点。
中国园林从北宋开始大量使用石叠山,并且造就了一大批专业匠人和专业的假山制造人员。宋徽宗的《祥龙石图》是以湖石为主要表现内容的画作,石相灵透、扭皱,如祥龙降世,应是宋徽宗的极品写生画卷。另外的《听琴图》中有石散置,石上铺有坐垫,应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坐石方式。宋徽宗的另一幅作品《瑞鹤图》为绢本,设色,纵51.8厘米,横138.5厘米。构图一改常规花鸟画的传统方法,让花鸟和风景相结合。画面2/3是布满天空的飞鹤,1/3则是露出的北宋东京宣德门的屋檐,既反衬出群鹤高翔,又赋予画面故事情节。画面主要表现的是庄严耸立的东京宣德门,门上方祥云缭绕、瑞鹤盘旋。这幅画之所以选择宫殿脊一角作为环境是有意图的。封建帝王的宫殿是京城核心建筑群,正殿之脊又是宫殿最高点,雄视全城建筑,以此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画幅中,正殿鸱尾置于祥云缭绕的蓝天之中,鹤舞云绕,瑞气风生。瑞鹤环绕宫殿飞翔是吉祥之兆,表示宋徽宗的统治是永恒的,是天意。但是宣德楼的造型却在这幅画中得以传承展现。由此可看出宋代宫殿的构制宏丽、气象辉煌。
“亭”,“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指为游人提供停留休息处的建筑物,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建筑,有“无亭不园”之说。亭的体量可大可小,灵活轻巧,应用广泛,可建在山上、水边或平地。绘有亭的宋画众多,譬如佚名的《春山曛暮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佚名的《荷亭婴戏图》、赵佶的《雪江归棹图》等都出现了各种类型的亭。
宋代山水画艺术中的意境,就是其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创作思想体现,使客观自然、创作者、主观情感及观赏者四者维系在一起。寥寥几笔,或者写意,是对心中天地的截取抑或浓缩。
三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创作的名作《金明池争标图》,即是金明池的园林景观写真图。图画中的金明池呈正方形,四边用砖石砌成,岸边有围墙呵护,垂柳摇曳。池的中央有小岛,小岛的四周也用砖石砌成,小岛的边上建有栏杆,岛上建有5座大殿,由围墙连接成一个圆周形大院,在池的四边也有一些高低不同、造型各异、富丽堂皇的楼台亭阁。大殿的南边建有拱桥,如飞虹之形(当时人们称之为仙桥)。桥的南头是水池的南门,门的东边也有一座大殿,因殿基与观台呈半岛形楔入池中,当时人们称它为临水殿。金明池的北岸有3座大屋建在水上(即澳屋),澳屋之间也修筑了小桥与护栏。虽然该图未能尽展金明池的全貌,但从中已知金明池的大概布局。这幅图画与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所描写的金明池可以相互印证。
张择端的《金明池争标图》收藏于天津博物馆,纵28.5厘米,横28.6厘米,工笔设色绘于绢本之上。《金明池争标图》描绘了当时北宋在端午节举办龙舟比赛的情景。张择端在不足一尺见方的绢本上将周围约9里30步的金明池及岸边的景物、人物悉数生动摹画下来,且画面呈现出开阔、疏朗的布局。它描绘了皇帝在皇家园林赐宴群臣、观龙舟竞渡的场面。别看这幅图不足一尺见方,上面却描绘了1000多人。赛龙舟是自古以来端午节的一项习俗,至今每逢端午节也会举办龙舟比赛。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的“纳千倾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之盛景也只有在这样的大园中才可以领略到。园中湖面辽阔,建筑与之相较下显得较小,水岸用石头砌筑,整齐划一,转弯处用曲尺形弯折,无自然曲线。这种岸边石砌,用曲尺做折,不强调自然曲线的理水手法在宋代大概是主要庭院凿池手法,在《东京梦华录》的《收灯都人出城探春》中就有“曲折池塘”的记载。园中凿池的理水属于静态,水态宁静祥和,波澜不惊。引活水入园,则是属于动态。一般活水为溪水或是河水自流,开辟水渠,截一股活水进园,增加园中情趣和生气。水流或缓或急,但生生不息。水声潺潺再与园中鸟鸣相合,此乃园中之趣。现在的开封园林还是从水门洞引入黄河之水进入清明上河园和龙亭公园的水域。
四
对于山水园林的设计、建造,其影响最为直接的是山水画的发展。我国山水画经过五代荆浩、关仝的开拓发展,到宋代一跃而抵高峰。这时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描绘江南山水的轻岚淡墨、烟云流润,以李成、郭熙为代表则善写太行峰峦的雄浑,对开封的园林景观都产生了直接影响,特别是御画院艺学郭熙的《林泉高致》画论,可以说是造园艺术境界的蓝本。他说,山把水当成自己的血脉,把草木当成自己的毛发,把烟云当成自己的神采。所以山有了水就鲜活起来,有了草木就显得繁盛,有了烟云就更为秀媚;水把山当成自己的脸面,把山亭水榭当成自己的眉目,用打鱼垂钓来彰显自己的精神,所以水有了山而更显妩媚,有了亭榭更显明快,有了渔钓之人才更空旷落寞。这是山水画应有的布局构思,其实也是造园的布局构思。关于山,郭熙还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师法造化,中得心源,胸中自有丘壑峰峦,这不仅是画师之修养,也是造园设计师的基本功。北宋山水画论和山水画的发展,对开封的山水园林,特别是对艮岳的规划设计的影响十分直接。在这种文化艺术氛围下,又借鉴唐长安、洛阳的皇家园林规划技术和后周遗留下来的东京园林基础,使北宋开封的园林景观艺术跃上了高峰。
园林景观是立体的山水画,是人们在追求山水画意境之余实现回归自然的另一途径,就像现在的市民在阳台养花是对农耕时代的缅怀一样,园林的营造是对山水田园的向往。园林的“境”是组成园林的各种视觉景观,园林的“意”是造园者通过园林景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社会的深刻理解和传递给游赏者的不同观感,不只体现自然美景,更以不同的景观组合使游赏者触景生情,营造出一个物象外的精神世界。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