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与西夏的战争始末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4/29 8:42:3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原先居在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曲一带,隋唐初期开始发展,过着无法令、无徭赋、不知稼穑、土无五谷的原始游牧生活。后来受到南部的吐蕃威胁,开始向东迁徙。迁入内地的党项部落,虽然还是游牧,但与汉族民众的交流中,财富渐有积累,人口速度增殖。当时唐朝实力强大,党项族依附于中原政权。五代时期到宋朝前期,中原混战,党项政权开始试图摆脱束缚。1038年,西夏部族首领元昊正式称帝(景宗),国号大夏,建立起与宋朝对峙的政权。
早在景佑元年,庹昊就开始派兵入侵宋朝边地。西夏景宗称帝后,仁宗十分震惊。他急忙部署西部边境的防务,并切断与西夏的互市和榷场贸易。西夏景宗天授礼法延祚二年(1039年),元昊派人使宋,要求宋朝承认夏国,册封帝号,打探宋朝动静。宋仁宗当然不答应,下诏削去元昊官爵,备兵对夏征讨。元昊先发制人,分兵三万围攻平寨(今陕西延安西北),声言进攻延州(今陕西延安)。
延州是宋朝西部边防重镇,但是宋朝在这个地区的防守却很薄弱,没有派重兵把守。元昊为麻痹宋军,派人到宋廷请和,谎称愿归命朝廷。仁宗竟然轻信,厚赏了夏使,放松戒备,不再认真备战。次年二月,元昊率兵十余万乘隙突然从土门(今陕西安塞西北)入侵,明攻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实际上暗袭金明寨。因为宋军松懈不备,措手不及,使拥兵十万、号称“铁壁相公”的宋将李士彬不敌夏军猛烈攻势,未及应战,即被擒获,诸寨也不攻自破。夏军乘胜南下,直逼延州。
宋廷于是急调刘平部队求援延州。元昊侦探出宋军动向,于是派兵在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设伏打援。刘平勇轻敌,贸然轻进,在三川口一带,遇到夏军阻击,鏖战中,宋将黄德见夏军兵多势众,临阵遁逃,宋军阵脚大乱,一溃而不可止。宋将刘平、石元孙等被擒。随后,元昊集兵攻打延州,适逢大雪,气候严寒,难以久战,元昊于是命令夏军撤退,延州城才得以保存。
延州之战后,西夏对宋西北边地的进攻更加频繁。仁宗忧心忡忡,召诸臣商议对策。参知政事宋庠主张消极防守,放弃延州,派重兵把守潼关,确保京城。知谏院富弼反对这种消极的做法,但是仁宗最终还是采纳了宋庠的主张。元昊却趁机对延州以北的广大地区发动进攻,战局一度非常紧张,宋朝方面人心惶惶。不得以,仁宗起用主战的韩琦为陕西经略安抚,范仲淹为副使率兵攻打西夏,才得以收复失地。
康定元年(1040年)九月,元昊在延州受挫后,率兵10万从姜(今宁夏同心南)出发,经过天都寨(今宁夏海原东)、西吉(今属宁夏)、将台(今宁夏西吉东南),沿瓦亭川(今宁夏、甘肃边境葫芦河)南下,直抵好水川地区。元昊再次采用设伏围奸的战法,将主力埋伏于沟壑纵横的好水川、姚家川两侧谷口,派遣一部兵力引诱宋军。韩琦探到下军进攻,命任福通率出击。临行之前,韩琦面授方略,让任福等稳扎稳打,伺机破敌,千万不可冒险攻敌,如果战局不顺,就据险设伏,等待夏军回师时再行截击。交战时,夏军果然假装失败,任福没有记住韩琦的忠告,率兵轻进,到羊牧隆城东5里处,才发现夏军严阵以待。这时任福看到道旁放置了许多银泥盒,里边有东西的动跃声。任福命令把盒子打开,竟然有一百多只鸽子飞了出来,原来这是夏军发出的合击信号。宋军阵未成列,一时大乱,死伤者无数。双方激战三天,宋军损失五千余人,任福等人战亡。夏军获胜后,得知有宋兵援助,于是元昊命令撤退。
好水川之战导致了宋夏交战以来最大一次惨败,仁宗以韩琦指挥有误,罢免了他的职务,贬知秦州(今甘肃天水),以范仲淹拥兵不进,贬知耀州(今陕西耀县)。其他陕西方面的将领也逐一贬降。西夏方面则借助好水川的胜利,派兵攻打麟州(今陕西神木以北),由于麟州依山建城,颇为坚固,夏军攻克不下后,转战丰州(今陕西府谷西北)。宋廷这时异常重视,派张亢、杨偕率兵求援,这次宋军终于取得胜利,元昊西退。
宋军获胜后,仁宗派人挑拨西夏内部关系,惹得元昊非常气愤,庆历二年九月,元昊率兵再次大规模侵宋。仁宗命令镇戒军守将率军在定州抵御,但是没有抵挡住夏军的凌厉攻势,宋军死伤九千多人。夏军乘胜进逼渭州。定川之战后,下限声势日盛,而宋军则士气衰落。迫于形势,仁宗提出议和。西夏虽然获胜,但连年的战争损耗以及宋夏间榷场贸易停止,使下限国力下降,经济受损,元昊于是答应同宋议和。北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宋夏双方达成和议。西夏向宋称臣,宋封元昊为夏国主,每年“赐给”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另加节日“赏赐”。两国重开沿边榷场贸易,恢复民间商贩往来。宋夏和议后,双方维持了二十多年的和平相处。
(作者:曹阳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